家乡甘肃泾川的3种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黄土高原区域的泾川历史上长期来与关中平原往来密切,密不可分,在文化、饮食、语言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传统的食物主要以麦面、糜子为原料,偶尔会掺杂玉米面高粱面、荞麦面小吃也多与面制品相关,下面主要为大家分享几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吃,许多人也许会嗤之以鼻,黄土飞扬的地方能有什么小吃,小吃怎能摆得上台面。殊不知,就是这些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乡野的下里巴人,代表了底层人民的朴素需求。

1、凉粉

家乡一带的凉粉,正宗的是以荞麦的淀粉为原料。制作时将荞麦仁儿用水泡软,再装在干净布袋中,放在水盆里不停搓洗;将搓洗出的含有淀粉的面水倒入锅内烧开成面糊状,盛入盆内晾凉,白色的面糊就会冷凝成白色半透明,晶莹透亮,且富有弹性的果冻状物,整个过程称为洗凉粉。冷凝后的凉粉多为容器的形状——大圆块。吃的时候,用刀切块或是用特制的凉粉搂子搂成长长的细凉粉条儿,再调上油盐酱醋、辣椒油、蒜泥等等调料便大功告成,下筷品用了。

荞麦凉粉一碗调好的凉粉

小时候,周围的人还不会做,要吃的时候,只能到集市上去买。记得天热而又农活不忙的时候,集市上十字路口附近的凉粉、凉皮摊,旁边总是人很多。低低的小长条桌旁围坐着一群人在吃着这凉粉,吃完的人总是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用手巾擦擦嘴,离开了。当时一碗凉粉也就5毛钱,就这5毛钱,就满足了人们对这小吃的奢求。晶莹透亮的凉粉,被凉粉搂子搂成长长的细条,躺在敞口的碗里,上面红红的油辣子,再加上凉到骨子里的庄稼人自己做的纯粮食酿成的醋,拿筷子操进嘴里,酸辣爽透,细细滑滑的,根本不需用力咬,就已经滑倒了喉咙尾,下肚了。

现在物流条件改善了,许多人家都会自己做了,直接在超市里买专门做凉粉的淀粉就好,省去了搓洗的过程,其他的过程倒是一模一样的。

2、油糕

准确地应该是叫油炸糖面糕,多用黄米面或是麦面做成。做油糕面的调制很关键,是用死面,不是发面。面需要用一定温度的水调和,面调好后,用擀面杖或是受压成一定厚度的小圆片,里面放上调好的红糖,然后包好,使其恢复成扁平似铁饼那样的形状,大小如成年人手掌心那么大。然后放进油锅里面炸熟。卖油糕的人也兼卖油饼和麻花,油条倒是不见。记得一位堂伯曾经卖了一生的油糕,一儿两女,谁也没学会这个手艺。如今 街道里的集市上没有卖油糕的了,或许是没人会做了,或许是有人会做嫌麻烦不愿摆摊了。

油糕

3、面鱼(鱼)

一种纯粹的面食,近些年随着西北陕西风味餐厅的不断增多扩散这种小吃也开始不断为更多的食客所了解。

做面鱼,也叫漏面鱼。漏面鱼这个叫法,形象地说出了它的制作过程,就是漏。其前面步骤与做凉粉相同,只是在开水锅中熬出面糊后,多了一个漏的步骤。漏时一手拿着漏面鱼的专属工具——平地漏勺(一个平底马勺底部钻了许多大小均匀的空,其实匏瓜也行),漏勺置于装多半盆冷水的盆上方,一手用长把勺把将锅里的面糊往漏勺里面灌,漏勺里的面糊就从勺底的孔里漏出去,掉到了盆里的冷水中,面糊在落水的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形成了水滴状的流线型,遇冷水马上凝结成形,就像水里的鱼,这也大概是是面鱼的得名由来吧。接下来的吃法与细长面的吃法无二,既可以加上盐、醋、油辣子、蒜泥凉拌,也可以加汤吃。

面鱼

一个地域小吃口味的偏向,凝结了一个地方的人对五味的追求。湖南人嗜辣,因此湘菜中大半菜都于辣椒结缘;齐鲁人厚重,于是鲁菜中用酱油多;而江南人和润,故淮扬常州菜偏甜淡,白糖受青睐;在无菜系的西北,有种调味品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平头老百姓,大家都很喜欢,那就是油辣子,全称熟油辣子,用沸油泼混有盐蒜蓉的辣椒面制成。

这是一种最普通而有应用最广泛的调料,在西北,在西北风味的餐馆里的,如果没有一盒盒(盒盒,指小盒子)熟油辣子,那是很不正宗的。说辣味的力度,它比不上小小的朝天椒,说它油腻,肯定不上红油,但是它却兼有两者的特点。舀一勺,放在所吃的食物上,搅拌均匀,有汤的,碗上面一层红红的浮油,没汤的,食物由无色点缀着点点红,形成绝佳的视觉效果,等吃完,吃的人满头大汗,那叫一个畅快。这时候,一句“美滴很”,便是最终的评价。

Hash:9c35a8064e6d6bc7683e3165d4f872f6706e142f

声明:此文由 晓楷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