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没有过度贬低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实质上是当时的韩国“断尾求生”之计。

当时,秦赵两国势大,秦赵两国都威胁到了韩国生存。于是,韩国就想方设法引发秦赵大战。韩王将上党地区献给秦国,韩国上党守将则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秦赵两国并非不知韩国的算计,但是秦赵也有自己的算计。秦国发倾国之兵征伐上党,其目的是以夺取上党为契机,进而讨伐赵国。赵国发倾国之兵,去上党地区抵御秦军,其实也包含了借机反杀秦国的心思,赵国也希望借机一举打残秦国,夺取秦国关东的大片国土。

秦赵两军在上党的长平地区,进入了战斗的胶着状况,双方一拖就是三年。三年的大战消耗,对于秦赵两国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秦王在顽强的咬牙苦撑,而赵王的意志开始动摇了。因此,赵王听到秦国的故意制造的谣言后,赵王立马决定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赵王用精于战场攻伐战术的赵括,取代了精于军事战略的廉颇。

原本廉颇之意是尽量死守,拖垮秦军。倘若赵国坚持廉颇的战略,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秦军几十年内将无力东征东方六国;最好的结果就是秦军先崩溃,然后赵军反杀秦军,夺取秦国在关东的大片国土。

赵括其人精于战场博杀,他接替廉颇后,立马组织赵军对秦军展开反击。赵括颇具才能,秦军虽最终打败赵军,但是55万秦军也伤亡近半。由此可见,赵括亦非庸才,绝对不是应该被嘲笑的对象!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其主要责任在赵王。赵括只是在执行赵王的命令,主动出击,早日结束长平之战,尽早让赵国从不堪重负的战争消耗中摆脱出来。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只是在利用赵括擅长于战术攻伐的特质而已。

长平之战,打残了赵国,重创了秦国,为韩国赢得了近四十年的国祚,韩国的计划成功了。

长平之战,秦军死伤惨重,而赵国壮男几乎都上了战场,所以秦将白起在获胜后,要将俘虏的赵军屠杀殆尽。白起知道40万赵军将士之死,将使赵国在几十年内无法恢复,自此秦赵国力差距将会快速扩大。

长平之战后,白起率兵攻赵都邯郸,而魏丶楚出兵救赵,白起贪功不肯撤军,而秦王忧心本已损失惨重的秦军,再遭重创,于是强令白起撤军。白起因此而不满,导致秦王与白起发生冲突,白起殒命!

长平之战,表面上是秦赵将士的战争,但实质上是秦赵的庙堂决战。秦国之胜,关键在于秦王。赵国之败,关键在于赵王。

我是沙海古藏!我来回答。先说结论,我觉得赵括的确是有被过度贬低的嫌疑

赵括绝对不是腹无点墨,胸无韬略,完完全的浮梁纨绔子弟,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脑之人,何况纸在三百面之后才出现的,赵括被过分黑化的,不可谓不惨!

赵括少有大志,熟读兵书,堪称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下面详细分析);在秦赵决死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面临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之际,最后赵括率领赵军勇猛出击,为赵国而战,勇战“人屠”武安君白起,以身殉国,可歌可叹!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赵括绝对堪当此言

我们先来看‬史书对赵括的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所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看过《史记》的朋友都知道,司马迁可谓惜字如金,能当得起这几句评价的着实不多(司马迁对王翦和白起的军事能力着墨才寥寥数字),而赵括便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可见赵括确实军事理论知识扎实、系统,世所罕见,博闻强识,是赵国不可多得的少壮将领。

战场表现:‬长 之战初,力荐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秦军赵括其人,确有军事理论之才,过目不忘,十分健谈,对军事著作的研读十分深刻,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最主要的军事表现就在“长平之战”当中,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双方爆发战国时期顶级大战“长平之战”,前后历时三年之久。

长平之战初期,秦将王龁携上党之战余威,大军迅速进抵长平附近,秦赵双方在长平范围内对峙

长平大战之初,赵括力主主动出击,为少壮派之代表

赵括在庭议上力荐,趁秦军长途奔袭,远涉千里,主动出击,以主力骑兵(赵国骑兵是王牌)为前驱,迎战王龁。按照道理来说,秦军刚吃完上党的硬仗,战线拉长千里,补给未全,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至少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作战方略,但是没有被采纳

廉颇被任命为赵国前敌主将,全线防守,全线龟缩,以己之不动以待敌军可胜!

廉颇的具体策略是依靠泫氏谷地——丹水——百里石长城,筑起三道防线,然后背靠赵国的地理优势,百里石长城,左有长平关,右有故关,前有丹水,可谓固若金汤,稳如铁桶一般,按说廉颇的策略也并没有错,只是可惜“长平之战”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是廉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而秦国一方,自从赵国全线防御,避战不出,就只剩下后勤问题啦;谁知双方在长平对峙,一对就是三年,战争从战场上的短兵相接变成了秦赵国力消耗战,这最终就注定了赵国失败的结局

‬孙子兵法云,凡征发十万之兵,日费千金!秦赵两国,两强相争,非要争得你死我活,耗资巨大,国力亏空,而诸侯各国竟作壁上观!然秦国的根基、国力毕竟还是雄厚

赵国的整体实力虽然能与秦国一战,但是也经不起耗三年,且当时据说发生了旱灾,导致赵国本就不肥沃的土地欠收,粮食大减,长平之战的末期军粮已经接济不上,此时决战发动势在必行!

而秦国为了长平之战的胜利,秦昭襄王秘密从蜀郡(自从李冰开都江堰,堪称天府)开栈道到关中,倾国之力增援前线,并且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接战(此时赵括也成为了赵国前敌指挥,换下廉颇),并从河东郡派遣新兵增援长平,如此一来,赵国形势甚危

赵国之所以换上赵括,也并非不知道赵括乃首次领兵,但是当时赵国已经被耗得筋疲力尽,国力不堪再战,少壮派的赵括,之前所说“趁其未稳,主动出击”的那位青年将领赵括,此时终于挂帅啦

‬长平后期,主动出击,集中一点突破,秦国两番为诈,终得胜赵括挂帅后,秦赵决战,白起也秘密赶赴前线替换王龁成为秦军主帅,此为一诈;

白起两番为诈

白起引诱赵括长驱出击,侧面迂回,反包抄,终于得胜。以白起之实力,尚需两番为诈,秦军胜赵,也有侥幸成分,可见连白起也无必胜赵括之把握,可见赵括绝对是赵国一流的有想法、有实力的军事战术将领!

‬马革裹尸,以身殉国,兵家之无上荣誉!赵括被白起反包围之后,死战不退,视死如归,英勇不屈,最后战死沙场,书写了作为一个赵国军人的辉煌篇章。

赵括,作为统帅只指挥参加了一次大战役,这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历史没有给这个年轻将领第二次机会。倘若历史给予赵括更多机会,他必定会大放异彩,有更多建功立业之机!

‬结语赵括,在历史上屡次被当作反面教材,仿佛如酒囊当代,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一样,被说的一文不值,实在是被过分黑化,过分贬低!赵括作为赵国的杰出将领,面对强敌(虎狼之秦),毫无惧色。为国出战,为国牺牲,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作为一个军人,荣耀之极

综上分析,我觉得赵括,堪称是赵国的英雄,赵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术家!

喜欢我的回答和分析,欢迎点赞➕关注哦

Hash:eb9c7f36cf76fcce5e2700ebb281d22fd383e05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