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之旅——揭开埋在时间之下的秘密

历史随着时间的脚步在不断变换,但是人们文明的点点滴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从不会被淹没,那么今天就随着小编的脚步去看看山东这个历史悠久的大省,到底藏着人类起源的多少秘密吧!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城子崖位于中国山东黄河下游右岸,济南章丘市龙山镇东,武原河东岸。中国"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有围墙的定居地。定居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500-前1900年。 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文化层4~6米,分上下二层。上层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和铜质兵器等,属商周战国文化。下层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加沙黑陶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别是黑陶,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可谓该文化的代表。因地处龙山镇,并完全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便定名为'龙山文化"。此次发掘,是中国早期近代意义上的重大考古发掘活动,是全国发现并挖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武氏墓群石刻

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位于嘉祥县城南15公里纸坊镇武翟山村.原是东汉末年嘉祥仕宦世家武氏的一处祠堂,祠堂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祠内石刻包括石 、石狮、墓碑、画像等。有石阙、石狮各1对,汉碑2块和武氏祠汉画像石44块。它是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祠内的石刻有石阙、石狮、墓碑、画像等,石刻中的画像石早在宋代时就已经发现,宋金石学家赵明诚的《金石录》、文学家欧阳修的《集古录》都对此做过记录。 寿丘与少昊陵

寿丘,传说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生地。北宋溯源追始,建景灵宫,奉祀黄帝及皇室祖先,规模宏大,有殿、堂、亭、庑等1320楹,并在宫前立巨碑2通。元末明初皆毁。1992年在少昊陵前修建碑院,将修复的两块巨碑置于院中碧水畔。西为“庆寿”碑,上刻“庆寿”两字,字高1米多,为元代燕山老人补刻。东“万人愁”碑,上无字,通高16.45米,为中国石碑之最。 少昊陵在曲阜城东八里,有“中国金字塔”之称。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旧县村的东北隅,是中国著名的古陵之一,现为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向南,古柏参天。少昊为史前传说中的五帝之首,在位八十四载,寿百岁而终。少昊陵即少昊的墓葬处。古代帝王的坟墓谓之陵,因少昊为五帝之一,故名少昊陵。现少昊陵总占地37亩,古建筑17间,明清石碑22块、古树390余株,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鲁荒王墓

明鲁荒王陵,位于邹城市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邻,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嫔妃的陵墓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旅游景区。陵园原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也是山东省解放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鲁荒王陵展示厅中丰富珍贵的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对研究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汉任城王陵

汉任城王陵济宁市北郊肖汪庄附近,原兀立着九个大土冢,参差罗列,如山如丘,群众俗称"九女堌堆"、或"九米堌堆"。由于多年来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现地面仅存土冢四个,据有关资料证实,这些土冢既为东汉任城国王及其后妃的陵寝。 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上级文物部门批准,1992年-1995年,济宁市文物局对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发掘、修复,再现了东汉任城国王陵寝地宫的壮丽景观。 肖王庄一号汉墓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不少文物,其中三件玉器为国家一级文物。尤为重要的是题凑石墙上镌刻近800块题,这在我国汉代考古实为重大发现。题刻内容主要为石工、送石者的籍贯姓名,书体为民间汉隶,风格经直率真,挺拔遒劲,乃东汉通俗隶书之典型作品,对研究我国古文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肖王庄一号汉墓,有我国迄今发掘的东汉王陵中尚属修复开放的首例,在已知两汉墓中尚属出土刻石最多一座,因而弥足珍贵。自1996年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学者和游客。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位于临沂兰山区沂蒙路219号,为古典宫廷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该馆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9年竣工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银雀山和金雀山的地下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 两城遗址

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400-4600年之间,1934年发现,现在发掘出的物品有石斧、箭头、纺轮、陶罐、陶("规"下加"鬲")、蛋壳陶等,有两城先民中贵族的居住区,遗迹中包括房屋遗迹、窖穴、墓葬等,已开掘面积700平方米,还有更大面积未开掘。 两城西汉时称梁乡,金朝时因一镇分隶日照诸城两县,故名两城。1988年被山东省政府定为小城镇经济开发试验区,2001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 据英版《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两城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境内的两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1936年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梁思永、尹达和祁廷霈首次发掘。文物以黑陶最为有名,出土的蛋壳陶系华夏文明的瑰宝,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 尧王城遗址

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积比两城遗址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东海峪遗址

东海峪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峪村西北,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8万平方米,其东北部高出周围地平面2.2米,当地称为"鏊子顶"。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1960年发现,1973年、1975年,山东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曾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海峪遗址"文化堆积l至2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细颈袋足鬻、夹砂鼓腹罐等器物都表现出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中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斛形杯、等腰三角形纹鼎足等器物,既是由下层同类器物演变发展而来,又是上层同类器物的祖型,具有从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上层出土的陶鬻、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陶豆、陶杯、陶罐、陶鼎等,都具有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陵阳河遗址

陵阳河遗址位于莒县城东南10公里的陵阳乡大寺村西侧、陵阳河南岸;南至厉家庄村北,西到集西头村。东5里许邻寺崮山五峰,西为寺崮山山脚下的平原冲积滩。陵阳河自东而西穿过遗址北部注入沭河。遗址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土质为黄褐色,文化层厚1.2米。1962年夏天,山东省博物馆王思礼、张学海与莒县文化馆苏兆庆共同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其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4800年左右。1963年秋,山东省博物馆王思礼、唐士和会同莒县文化馆卢省三等首次进行试掘,清理墓葬10座,出土文物150余件。1977年春,苏兆庆、张安礼再次清理墓葬6座,出土了玉质砭石等重要文物120余件。其中有大口尊、漏缸、瓮、高领罐、盆、鼎、豆 、壶、单耳杯、薄胎高柄杯等。在这些器物中,红陶所占比例下降,而黑陶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多数墓中都随葬了数量不同的猪下颌骨,同时,还有龙山文化的墓葬和岳石文化、周代文化遗存。其中的成套酿酒工具等几项重大发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 安丘汉画像石墓

画像石墓位于安丘市博物馆院内,原址在城区西南9公里的凌河镇董家庄村北。汉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门、前室、中室、两间后室、东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组成。墓葬南北长14.3米,东西宽7.91米(以外壁为准,不含墓道),占地面积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均用预制石板、石条建成,共用石材224块,石质大部分是石灰岩。甬道为券顶,前室、中室及后室东西两间均为盝顶,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与长方形的顶石扣合而成。两耳室均为平顶。石材之间采用了水泥砌缝粘合,非常牢固。室内前室、中室、后室中间,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圆柱石,柱石与墓门、甬道构成一条南北的中轴线,东西基本对称。汉墓在整体设计上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式样,体现了汉代人生时崇尚荣华富贵,死后不忘在天堂享受的"再生"思想意识。 曹植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曹操第三子陈思王曹植的墓冢。 墓前左侧还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的碑楼1座,碑楼内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冠与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隶两种书体。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三国时期墓葬仍然很少,因此曹植墓的发现,对于文学史和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Hash:01ca74618533ff3ab3db69230e85e254ba6004fe

声明:此文由 趣游山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