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赕诏遗址

邓赕诏遗址

邓赕诏遗址为邓赕诏所在地。该城由邓赕诏主皮逻邓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蛮书》卷五载:“邓川城,旧邓川也,南去龙口城(今上关)十五里,……城依山建、东距泸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诏战败后,阁罗凤及异牟寻皆填固增修,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邓川州志》又载:“德源城,唐邓赕诏之城。开元间南诏欲吞五诏为一、因星回节莛五诏火之,令各妻寻夫骸以归、初,邓赕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铁钏绔其臂。至是寻钏获夫之骸,南诏嘉其有慧,欲强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岂敢轻嫁’,乃坚闭其城,南诏发兵围之,三月食尽而亡,南诏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

德源城遗址周长1.2公里,四周筑有夯土城墙,于城址内北面的台深七十公分处,曾出土过方型青砖,有字瓦,布纹瓦、陶质水管。l981年,大理州文管所和洱源县文化馆联合试掘过该遗址,结果是:地下出土文物较混杂,既有南诏时期的陶片,也有明、清的钱币等物。最后绘有该遗址的地形图。整个遗址虽未正式发掘过,但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在耕作土层30—50厘米以下.即为古代遗址。就目前所知,南诏时代的城址保存至今的只有大理太和城,巍山蒙舍诏和德源城。所以德源城遗地对于研究南诏,特别是研究六诏时代的邓赕诏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对于遗址的风光和往事,历代文人多有感慨之作,如明代御史杨南金在《登德源城有感》中写道

“梯山徐步上孤城。极目凭高感慨生,铁钏不顺松久化,冰心自矢柏舟贞。井痕隐隐迷荒苹,山势依依拱旧营。蒙诏灰飞千载后。汗青犹记德源名。”

为保护好德源城遗址,1987年l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管理所已完成了该遗址的“四有”工作。、1998年,洱源县人民政府将遗址立项为“德源胜境”加以保护。

寻找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山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遗址

【广提子原创】,始发于“广提子”微信公众号2021年4月1号

第三次来巍山,专门为参访重要的南诏遗迹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从下关驾车经215国道进入巍山坝子,转入030和032乡道,路况很好。举目四望,阡陌纵横,村舍密布,绿树成荫,不愧为细奴逻的龙兴之地。进入龙于图山后,则为土石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弯道极多,驾驶要非常小心。不过仅数公里后即可到达天摩牙寺。

【龙于图山远景】

龙于图山为巍山坝子西面大黑山向东突兀而出的一道西东向横丫字形山梁,古城遗址位于庙街镇龙于村,高于地面200余米,西靠大黑山,东边可以俯视巍山坝子,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具有震慑整个巍山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龙于图山城遗迹分布】

云南文物考古所报告,龙于图山城遗址可分火把山、大平地、石场岭岗三片区域。火把山东端为观景或瞭望区,大平地为城址区,石场岭岗为寺庙区。城址东、北、西三面城墙,城墙因沿山顶平地边缘夯筑,呈倒U 字形。北城墙长约85米,东城墙约380米,西城墙约460米,三面城墙总长约925米,城址面积约48500平方米。

【龙于图山】

天摩牙寺守门人是个热心人,他曾带领大理地区艺术专业大学生和省文物单位来访人员前往龙于图山城遗址碑参观。经过简单交谈,他自愿带我前往遗址碑。让我喜出望外。我们穿过天摩牙寺到寺后公路,走数百米即进入遗址范围。

【龙于图山城遗址界碑】

唐贞观初年,细奴逻与其父蒙舍龙躬耕于巍宝山山麓前新村。为了争夺土地、牧场、水源、牛羊等资源,父子带领部族与周边部落进行残酷的战争,建立了以蒙氏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属地包括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和弥渡西部等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细奴逻在龙于图山建立南诏第一座都城。龙于图山城使细奴逻成功地抵御了紧邻“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蒙舍诏政权。

【龙于图山城遗址碑】

我与守门人从寺后公路向山上爬,很快进入遗址区。在缓坡的树林中行走,杂草丛生,多条小道隐约可见,我们在树丛中四处寻找,守门人似乎也有点晕菜,所幸不久找到龙于图山城遗址碑。如果自己单独前往,极易迷失方向。

【龙于图山城遗址碑碑阴说明】

据考古报告,城址中部有面积约6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基台。曾挖掘出瓦当,字瓦,滴水,莲花纹砖,柱础等,莲花纹瓦当与唐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瓦当相似。但在茂密的树林中,却很难清楚辨识三层建筑基台。不过,这里应是南诏宫殿区无疑。2006 年5 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平地: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

守门人告我此处山顶平地即是“大平地”。据资料,这个台地东西长270米,南北宽95米。听守门人说这就是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我倍感兴奋。当时洱海地区有六个大的乌蛮部落称为“六诏”,蒙舍诏最为强大,地理位置在最南边,故称为“南诏”。民间传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在此地建“松明楼”,邀请其它五诏诏主前来祭祖,酒宴后,五诏诏主醉卧于松明楼中,被皮逻阁纵火烧死。南诏得以顺利消灭五诏,统一了大理地区。

【大平地】

南诏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都大理太和城,龙于图山城作为南诏第一都城约90年时间。此后,龙于图山城继续作为南诏国的副都,第四代诏王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和孙子凤伽异先后以副王身份镇守龙于图山城。南诏灭亡时,龙于图山城被弃。

【考古队在勘察龙于图山城遗址】

1990年4月, 在龙于图山城石场岭岗发现大批残断石造像。1991年和92年,云南省博物馆,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对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遗址进行发掘,清理了龙于图山寺塔基,共得佛像观音,天王,力士,罗汉像和残躯,有印模文字的字瓦,如“君保”,“恕庆造”,“宽顺”,“官造”等,莲花纹瓦当,方砖, 滴水,柱础等珍贵文物300余件。这是继1978 年维修大理崇圣寺塔三塔发现680 多件佛教文物以来的又一次的重大发现。

【滴水,瓦当和柱础】

古城建筑遗迹】

***

【巍山县南诏博物馆

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遗址挖掘发现佛教的文物在巍山县城南诏博物馆有相当集中的展示,在大理州博物馆和云南省博无法见到,是南诏古国寻踪者必访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南诏国历史的系统介绍。这批佛教造像具有初唐佛教造像风格,和四川特有的背屏式造像形式。造像风格应从四川传入大理地区。

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历史较为悠久。我在前面章节提到的《南诏图传· 文字传》,其中观音 “第四化” 故事提示,在南诏第二代诏王兴宗王蒙逻盛时( 公元674一712年),龙于图山城已有王宫佛教内道场。龙于图山城石场岭岗发现大批石雕像的位置, 可能就是南诏做法事的内道场。不过这批佛教造像究竟是制作于南诏初期还是南诏晚期似乎也不易确定。

*****

【是否南诏后裔墓葬群?】

从遗址碑走到大平地,要经过一个近百米长的隆起的土岗,有数十座古坟隐伏于树丛和茅草之中,倒塌的残墙,半弧形和长短条石,横七八竖,散乱一地,许多雕有狮子麒麟,凤鸟,人物等纹饰。我想,此墓葬规格不高,但石刻颇为精致,墓葬地点接近城址中心,墓主应有较高身份,龙于图山城在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国时即废弃,从时间和位置上看,是否为南诏国后裔的墓葬群?

【南诏后裔的墓葬石刻?】

*****

【天摩牙寺庙群远眺】

此寺初建于南诏时期,明代时,由巍山彝族左氏土司扩建,成为滇西的大寺之一。初期为佛教寺院,后成为佛、道、和彝族土主信仰三教合流的具有39座寺庙的庞大宗教建筑群。

【天摩牙寺大门】

天摩牙寺古名云隐寺,天姥崖,现在也称为西边大寺。元末明初,南诏后裔左氏土官确认龙于图山为其官家风水宝地,严禁伐木和垦荒。并修建土主庙,祭祀细奴逻和历代先祖。左氏土司传17代,历时500多年,龙于图山一直是世袭领地。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是天摩牙寺朝山庙会(也称为“春会”)。游人香客日达万人,是天摩牙寺一年中人气最旺盛的时光。

【天摩牙寺标志】

看完龙于图山城遗址,我们返回天摩牙寺。在天摩牙寺诸多寺庙中,我感兴趣的还是和南诏国有关系的寺庙:包括巡山殿,南诏土主庙,三公主庙和驸马殿等。此地南诏遗迹自古也吸引诸多名人到访,明清两代有状元杨升庵,滇中名士李元阳,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近现代有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政协副主席,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古和历史专家马长寿,方国瑜等来此考察或慕名游览。虽然此时龙于图山城和天摩牙寺似乎就我一位访客,但有多位先贤引路,我心里并不觉孤单。

【巡山殿】

南诏王细奴罗死后,被道教奉为巡山神,也是彝族崇拜的土主。天摩牙寺大门处的巡山大殿是祭祀细奴逻和南诏历代先王的祖庙之一,应是明代左氏土司所建。殿前横匾题记:“治道大通”,两侧长联题咏,南诏一统六诏,彝汉各族同耕牧,偃武修文,永载史册。殿中戴高冠,大胡子,着官服,正襟危坐的主尊便是巡山神细奴逻,两侧一文一武,我猜定是辅佐细奴逻成就霸业的武将郭郡矣和文臣波罗旁。

【三公主殿和驸马殿(三公主殿左侧)】

三公主是白子国国主张乐进求的女儿,张乐进求看好细奴逻的本领和南诏的势力,同时因自己无儿子,将白子国禅让给细奴逻并嫁三公主于细奴逻,细奴逻继位,建“大蒙国”,称为“奇王”。三公主与细奴逻的联姻意味着乌蛮的南诏和白蛮的白子国势力的大联合,为南诏统一六诏,灭两爨,建立南诏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公主殿】

上面照片,三公主着白族服饰,双手合十。左右各有一白族少男少女胁持。下面照片,三公主化身为六臂天神,双脚踏莲花。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到十三,大理白族群众成群结队来到巍山天摩牙寺接三公主回大理省亲。他们将带来的新装为三公主换上,将换下来的衣服带回大理。欢庆的群众集聚在三公主殿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驸马殿主尊】

三公主殿左侧是驸马殿。驸马是指南诏王细奴逻。每次接三公主回大理,自然要拜细奴逻,征得三公主夫君同意,才能成行。但殿内主尊供奉的似乎是大理地区佛教大黑天神。黑脸,六臂,持日月,戟,鞭,铜铃,两武将作胁持,背后壁画有两条翻腾的黑色蛟龙。我猜想当地民众是将细奴逻作为大黑天神供奉。

【南诏土主庙】

跟随守门人很容易找到了天摩牙寺内的南诏土主庙。殿内南诏土主浓眉大眼,宽脸硕腮,着官服官帽,背后墙壁饰有黑色双龙。左右一文一武辅佐。上有横匾,题为:“南诏英雄”。我没有找到明确的寺庙建立时间信息,从服饰和殿内装饰看,估计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新修缮。

【殿前上方有南诏国相关彩绘故事】

守门人告诉我,他和母亲负责看守天摩牙寺大门,也同时负责守护巡山殿,南诏土主庙,三公主庙和驸马殿等五座寺庙,他们由寺庙的“堂主”任命。堂主多为巍山本地人,是寺庙建设和维护的出资人。天摩牙寺三十九座寺庙的情况基本一样。随后,我顺便简要参访了几座佛教,道教寺院,天摩牙寺规模很大,也不可能细致的拜祭。

*****

【蒙舍城东城北城墙】

巍山还有细奴罗于公元650年前后所筑的第二座王城,即蒙舍城。据说是专门为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拨开所谓“禅让”的历史迷雾,事实应是细奴逻以实力兼并了白子国。而国主张乐进求不得不离开白子国,被监护于南诏的蒙舍城。公元八世纪中叶蒙舍城作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如《蛮书》记载:“贞元十年,南诏攻施蛮城邑,虏其王寻罗并宗族置于蒙舍城,养给之。”

【蒙舍城遗址】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乡古城村东,距县城7公里。城址分为东西两城,各呈方形,东城与西城共用一道城墙。东城小,西城较大,城墙周长约84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东城西墙,北城墙与西城墙保存较好,高出地表约2米,宽约6米。城墙外有人工城濠。从215国道开车过去并不远,可是除了在农田中少许隆起残墙,这座王城已消融于逝去的千年岁月之中。

【蒙舍城城壕】

蒙舍城曾作为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巍州、蒙舍州,阳瓜州治所住地。细奴逻后几代南诏王罗盛、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凤伽异等先后经营过此城。大理国段氏改为开南县,元代设蒙化州治,明初筑蒙化府城于今县城后,蒙舍城被废弃。以上几处遗址,我用一天时间,只是粗略的参访,谈不上细致的考查。如要从专业角度审视,还需更多时间和内行人指点。

【本集完】

寻访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和巍山古城

邓州八里岗遗址公园效果图来啦!建博物馆发掘古遗址文化内涵

-在邓州生活,当然得关注邓州优团

邓州东城区新增八里岗遗址公园效果图:

八里岗遗址公园位于湍河南岸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八里岗遗址周边规划公园绿地上,现状为村庄和农田,发掘古遗址文化内涵,传承创新,设计遗址博物馆、遗址主题文创中心,同时结合现状农田肌理,采用大地艺术处理手法塑造绿田花海艺术斑块。

据官方平台公开消息,八里岗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于2020年8月14日由邓州发改委批复,计划开工年限:2020年12月1日,计划完工年限2023年12月31日,估算投资额为9500万元。该项目主要建设文化遗址展览厅、文物陈列大厅、文物库房、管理用房、多媒体活动室、文物修复室、档案资料室、会议接待室、保卫值班室、技防监控等配套设施及停车场。

八里岗遗址的发现发掘,使豫西南的人文史提高到了约6800年,极具象征意义和考古价值。相信八里岗遗址博物馆项目建成后, 一定能在文化遗址保护、宣传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也将为邓州增添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点

八里岗地址

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1957年被发现。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八里岗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年代早而且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八里岗遗址1957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ND-

福利推荐

挖掘邓州精彩 服务百姓生活

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邓州太子岗遗址篇

【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邓州太子岗遗址

位于河南邓州市穰东镇(古涅阳城遗址)南侧,穰东镇双庙村南偏东500米处的太子岗遗址,,是一处性质属仰韶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为岗状高地,文化层厚1米——5米,是河南省文物保护遗址,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扬州刺史陈霸先与他人一起击败侯景军队,在打打杀杀中陈霸先全家被俘,他的侄子陈顼和妻子柳敬言及其尚在吃奶的陈叔宝(陈后主)逃跑流落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南,在一荒坡岗子上搭庵度日。

若干年后,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陈霸先(南陈武帝)当皇帝两年便驾崩了,又经过了几年,陈顼也继承了王位(南陈宣帝),后来又传给了太子陈叔宝(陈后主)。

由于陈叔宝这个太子在这个岗子上曾经避难居住过,所以人们一直称这个岗子叫太子岗。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烽火已化作天边彩云飘,太子岗遗址碑刻也早建成,无奈垃圾湮没尽荒芜。

太子岗遗址这里看,颇似城堡造型的岗址断崖,洞洞相连,机关套机关,可以遥想当初一路上刀光剑影,陈霸先的侄子陈顼携妻带子一家老小逃难于此的凶险艰难。

实际,太子岗遗址地下分布有硝土层。据当地人介绍,在1970年以前,在太子岗北面、西南角挖了两个大的硝土坑,人们用硝土作农田肥料。

传说的归传说,历史的归历史,在此挖掘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盆盆罐罐,经考古认定,这一带实属新石器时代先民聚落遗址无疑。

如今,从上面走过,偶尔在脚下还能踢出一些古红色砖渣。

时至今日,地面断壁处仍能清晰的看到也许是烧制陶器时窑壁上残存的红土。

在太子岗南边一断崖处,不用细看你就能发现在那泥土中嵌存有一些石块、砖瓦、陶器的碎片,它们可否是远古先人的遗存物?

深扎在太子岗断崖出的野树根,它是否像此地出土的鸭嘴形足鼎陶器、高领罐陶器?还是像站岗持枪尽心护主的侍卫?还是更像振角抖须的龙头?

一千五百年前,就被陈后主一家看中的这块岗坡黄土,土壤肥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重视和利用,现在上面全部种上了庄稼和果树。

新时期时代,仍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现在,虽然太子岗坡地角度仍挺大,但现代化的耕种手段已能让它把价值发挥到极致。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太子岗”地那边村庄露出来的树梢,可见此地比周边足足高出几米。

荒路边,田野里,垃圾还是垃圾,哦,它们难道是当年陈后主一家逃难时与追兵厮杀搏斗所遗留的物什?

太子岗传说

在当地,人们流传着太子岗上出太子的神秘故事,脍炙人口。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某个朝代,皇上想让皇后生个儿子立为太子;朝中的奸臣,为了篡夺王位,就不想让皇后怀孕,

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太子岗

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就请了一个风水先生,他们按照先生的指点,带着人马一路寻来,找到了太子岗旁边的一户人家,风水先生说太子就在这家院子的地下,他们就大动干戈,把这家的门前屋后挖了个底朝天。结果一无所获,院子里就剩一个草垛下面没有挖,上面卧了一个大黄狗。由于天色已晚,那帮人准备第二天再来,就在这个时候旁边有个看热闹的,随口说:好悬啊!奸臣一听:挖!连夜挖!他们打死了黄狗,扒掉了草垛。正在挖着,突然,一道金光从地下射出,一个金灿灿小金马的身边,一个小金人左脚已经踏上马蹬,右脚悬空在马背上;据说,再有一个晚上,小金太子一骑上马,奸臣就没有办法了。但是,没有等到那一刻,太子就被奸臣所害了,虽然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一直流传至今。

实际上,据《明嘉靖南阳府校注》:“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所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南朝梁武帝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梁大将军王僧辨和陈霸先从江陵击败了侯景军。公元554年,西魏军又攻占了江陵,陈霸先全家被俘虏,他的侄子陈顼和妻子柳敬言及其乳婴陈霸先(即:陈后主)被迫逃到穰(邓州市),后来,陈顼只身逃走,柳敬言母子流落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南,在一荒坡岗子上搭庵度日。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景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陈霸先当皇帝两年便驾崩了;陈顼继承了王位,后传位给太子陈叔宝,由于陈叔宝这个太子在岗子上居住过,所以人们一直叫这个岗子为太子岗。

太子岗另外版本

当时,有户人家爷爷死去的同时新添了儿子,爷爷在生前就选定了墓地,因为这里有地气,后代就是真龙天子,不过,选这块墓地的人会由于新人的出现而折寿,果不其然,红事、白事一起办。当地风俗是死了的人,生前用过的被褥要放在房顶上,凑巧,一只大黑狗因眷恋自己的老主人就卧在被褥上,这时,天上也有一块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在这个村庄的附近,实际上是保护这位太子。此刻,有个高明的相士为了巴结当朝的昏君,指出了在东南方向出了太子,这还了得?昏君立即派人查探,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就在这时,一个哑巴看到了卧在屋顶的黑狗,觉得好玩,顺手抄起一块砖头向黑狗砸去,正好击中狗的躯体,只听“咛”的一声,黑狗就逃出很远不见了。顿时,天上的乌云也散去,对未来太子的保护也被解除。被那位相士查到了这户人家,后果大家一定很清楚了。

太子岗

太子岗,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古涅阳城遗址),是河南省文物保护遗址,2013年被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穰东镇双庙村南偏东500米处,海拔126.8米,遗址高出地面6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1~5米。太子岗的土质是黄土,土壤肥沃,地下部分地方分布有硝土层,在1970年代以前,人们用硝土作农田肥料,在太子岗的北面、西南角挖了两个大的硝土坑,单个面积达150平方米。南坡有郑庄郑氏家族的祖坟墓。太子岗出土的石器有斧,陶器有鸭嘴形足鼎、敛口圆唇罐、小口卷沿罐、高领罐、深腹罐、折腹豆、纺轮等。以泥质红陶为主,黑陶次之。其性质分属仰韶和屈家岭文化。西邻赵河,面积约25000平方米;正南和西南是断面,南坡和西坡有明显的棱,南坡棱相对高出1米至1.3米,西坡的棱相对高出0.5米。地面裸露出烧制陶器时窑壁上的红土,如果从上面走过,偶尔在脚下踢出一些古红砖渣,陶器的碎片;70年代以前,岗子上长了很多酸枣树和一些野生的杂树,随处可见古代遗留的石斧·陶纺轮·骨针·鸭嘴形鼎腿·红色的陶罐以及鹿角兽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重视和利用,现在上面全部种上了庄稼。

“聚散终有缘”,“兴衰岂无凭”?一段历史,一处遗址,我们后人到底要如何保护,又要保护什么?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温馨提示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感染新冠的风险依然存在,要继续保持高度的防控意识,随身携带口罩、科学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倡导务工、求学等人员春节期间尽量留在当地过年,减轻两地防控压力。不聚集、不扎堆、少外出。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或其他立即删除。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文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为读者了解更多信息,如有不妥之处,请您第一时间告知我们,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点亮

为邓州教育加油 ↓ ↓

一路同行,芬芳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