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武庙

蒲江武庙

蒲江武庙大殿位于蒲江县大北街粮食局内,南方有文庙大成殿,周围为库房。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85)至二十六年(1761)建成,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1988年7月20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向东南,二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面阔三间23米,进深四间16米,通高10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该建筑为研究清代蒲江县建筑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实物材料。

2018年5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爱蒲江•每周一宝——武庙

武庙之设,源可滥觞至唐朝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于国子学立孔子、周公庙各一,四时致祭。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尚书·大传》称其:“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画像

玄宗时期,武庙专设,其地位、礼仪与文庙相比。开元十九年(731)四月诏:“宜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庙一所,以张良配享,春秋二时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仍简取自古为名将,功业显著、康济生人者十人,准十哲例预享。”与高祖时不同的是,武庙祀主成为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姜子牙,并增加张良配享、十将预享。肃宗上元元年(760),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德宗建中二年(781)议定以张良、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为武成王庙十哲,增名将六十四人从祀,其中有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

姜子牙画像

至此,专祀武成王太公望的武庙之制形成。

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四年(963),于东京建武成王庙。随后,十哲剔除吴起、白起、韩信增入管仲,从祀之六十四人退二十一人、新入二十四人,其中关羽、张飞如旧。终宋一朝,武庙之祭基本依开国之制。

元朝立武成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枢密遣官行三献礼。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以太公为周臣,不当祀王位,去太公“王”号,罢武成王庙祭。翌年,定历代名臣三十七人从祀太祀殿。武成王庙制,自唐代至明初,历时六百余年,遂告废止。

关羽画像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名将,称万人敌,蜀汉封为“寿亭侯”,谥号“壮繆”。宋代,关羽地位日隆,哲宗赐当阳关羽庙额“显烈”,徽宗相继封“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高宗加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泰定帝,加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关帝庙”于南京鸡笼山之阳,以五月十三日为祭祀日,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时,于北京正阳门内建“关王庙”,明世宗封“义勇武安王”,明神宗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崇祯皇帝加封“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明代,武庙之祀主转为关羽,其祭祀与崇拜,渐入神界。

桃园三结义

满清入关,顺治时建关帝庙于地安门外,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时,敕封为“协天伏魔大帝”。雍正时,敕封关羽三代公爵,制造神牌安奉,增春秋二祭。乾隆时,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翰林院撰祭文,遣官读文告祭,太常寺备办祭品,工部置办牌位坐数,大殿与正门用黄琉璃瓦。嘉庆时加“仁勇”,道光时加“威显”,咸丰时加“精诚”“绥靖”,关帝庙挂“万世人极”匾额,成为与文圣庙对称之武圣庙。同治时加“翊赞”,光绪加“宣德”,至此关帝庙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个字。

清人视关羽为保护神与军神,关羽祭祀与孔子祭祀处同等地位被列入国家祭祀,全国各地遍立关羽庙,称“武庙”或“关帝庙”。

清代,蒲江城乡设立之祭祀关帝的庙宇,可考者有:蒲江县城武庙、寿安镇关帝庙、庶宁镇关帝庙、杨沙湾关帝庙、松华镇关帝庙、高河场武庙、西来关帝庙、太清观关帝殿、大塘东岳庙大兴关帝庙、复兴三义庙。其中,风貌犹在且保存至今者,唯有蒲江县城武庙。

今天,位于蒲江县城大北街中段的武庙之设,始建之年久不可考,重修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六年(1761),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蒲江县志》县城图

张应曾,字若谷,号琴川,乾隆十八年(1753年)增贡,江苏昭文(今属常熟)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任蒲江知县。下车伊始,他视察蒲江武庙,“见庙貌狭隘,上雨旁风”,于是决定重新修葺武庙。他招徕僧人明远为香火主,募集资金,并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蒲江乡绅踊跃捐金输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天,武庙重修兴工。蒲江广文王昂、王椿和县尉吉柱负责,庠生安如嵩、李瓒、刘文连、曹秉吉等人参与,工程于乾隆二十六年六月(1761)竣工。张应曾欣然为之作《武庙碑记》,新修之武庙“庙貌巍然,墙垣周匝,前楼台高耸,富堂峙立,终则殿宇宏丽,绕以廊庑,后则崇圣祠三楹奉神之三代木主焉,且既勤朴斲,又涂丹艧,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据乾隆《蒲江县志》记,关帝庙“治北,乾隆三十二年邑令张应曾重修。”杨子元《蒲江县乡土志》载,武庙“治北,乾隆三十二年建祠。”乾隆三十二年(1767),张应曾再次修建武庙并建祠。武庙的祭祀,“每岁仲春秋,照部颁吉日致祭仪,注与文庙略同,后殿与崇圣祠相类。”今《蒲江县志》“祭关帝”云:“清代,每年仲春、秋,按礼部所颁吉日,知县率众官员至县关帝庙祭关羽,祀典与祭孔典礼同。”每年的五月十三日,全县城乡各场镇举办单刀会,演戏庆祝关圣帝君。

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刘访于武庙建春秋社学。

道光二十六年(1846),县令谈云重修武庙“房屋大小六厢,地基八亩,大铁钟一,铁磬二,有塑像及牌位,龛师一人,年给黄谷三石。”

清同治《蒲江县志》县城图

中华民国四年(1915),颁布关岳合祀典礼,通令以宋岳忠武合祀其间,武庙成关羽、岳飞合祀之庙,称“关岳庙”。蒲江“关岳庙”,庙内“陈圣像神牌,则为关羽、岳飞、黄忠、戚继光等,皆系武功素著,史传可表,民族英雄。”

岳飞画像

杨子元在《蒲江乡土地理读本》作“关岳庙说”,云:“关岳庙,合祀关壮缪侯、岳忠武王。侯浩气横天,扶西蜀,三分鼎祚。王精忠报国,撑南宋半壁江山。皆好春秋,皆以名将而兼儒家,皆元会十二万钟,尊天柱,立地维之大伟人。光争日月,气作山河,俎豆震东,瓣香军界。大中华国旗一日不倾翻於地球上,侯与王固一日不死矣。国竞时代,非武装不得平和,使皆如侯与王之赤胆包天,丹心贯日,泯内讧而御外侮,共和世界,巩如苞桑矣。呜呼,我手造民国之神圣军人,其步武而起。”

民国时,关岳庙祀典改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举行,由庙会首主办,县知事(县长)主祭,仪式简略,改行鞠躬礼。蒲江民间,盛行关帝会与桓侯会。关帝会又名“单刀会”,以蜀汉名将关羽应东吴之邀,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过江赴会而得名,每年此日举办关帝会。屠宰业的行会名桓侯会。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谥桓侯,早年曾事屠宰,为屠宰业所尊,故名桓侯会。县桓侯会以县城武庙为会址,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集会敬神,聚餐。

民国蒲江县城图

民国十二年(1923),陶坤培接替汤和之任关岳庙首事,庙产“田年收租谷70余石,地、山林各20余亩”。十六年(1927),李家钰军长、廖为先旅长,鉴于庙宇房廊毁坏,合捐3000大洋,由刘安燧经办,经年余关岳庙培修完毕。二十五年(1936),陈居士驻庙翻盖大殿、后殿,培补倒厅,全年神会香烛炮祭品用钱12千文。二十七年(1938),公推孙羽丰为庙首事。三十年(1941),蒲江士绅捐田50余亩为庙产。

著名抗日将领李家钰将军

其时,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地方势力争斗不休,武庙资产不断侵吞蚕食。罗德宽任县长时,令拨谷10石交市政公所。周仲芹任县长时,拨庙产田10亩作市政公所修公园之用,拨谷10石作城工经费。吴善堂任县长时,令拨谷20石培修北门

民国三十年(1941)9月,崇圣祠倒塌。

民国37年(1948) 3月,县政府开办蒲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培养合格小学师资,设校址于县城武庙,高举之为校长。当年招收简师1班,男、女学生60人。翌年春,学校易名为蒲江县立师范学校,招普师1班,收男、女学生60人。是年9月,县发生武装冲突的“九·六”事件,学生离校。10月复课,因学生人数少,学校并入蒲江初级中学,学校停办。

建国后,武庙被改为城关粮站加工厂用房,关帝会停办。

1988年7月20日,武庙被列为蒲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二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面阔三间23米,进深四间16米,通高10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壁上绘有山水、人物画。大殿具有一定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蒲江武庙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的文武圣人崇拜,蕴含“仁”“礼”“忠”“义”优秀文化内核。今天,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弘扬“爱国”“守信”“讲义”精神,蒲江武庙的进一步保护与价值挖掘,任重而道远。“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随着蒲江县人民政府维修保护设计的推进,武庙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成都文化地标之蒲江武庙

「孔庙」四川蒲江文庙:前学后庙,陈列船棺 韦力撰

「孔庙」四川蒲江文庙:前学后庙,陈列船棺 韦力撰

2021年5月10日,一早由阿忠开车从成都前往蒲江,可能是阿忠手机设置的问题,纸本地图上标有高速路,但我们的车跟着导航一直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沿途有一半是丘陵地带,山上桉树高大挺拔满眼皆绿,如果走高速公路似乎没有心境欣赏沿途之景。

从成都前往蒲江

导航上没有显示蒲江文庙,此前我已做过功课,蒲江文庙处在蒲江县博物馆院内,于是以此为目的地,辗转来到博物馆门前。该馆处在临街的高地上,远远地就能看到矗立在上端的大成殿

周一闭馆告示

走到门前,知此处的门牌号为大北街59号,门牌号旁有蒲江文庙介绍牌,上面说该文庙乃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未标明创始年代,然却称“2013年,在文庙内建成蒲江县博物馆”。而导航地图上的标识却反客为主,只有博物馆没有文庙。

博物馆大门敞开着,刚想往里走,看到了“今日闭馆”的告示牌。今日是周一,乃是大多数博物馆的闭馆日,然我在昨天查过该馆信息,称此馆是周四闭馆,所以今日才会大胆开车前来,未曾想该馆也没有突破业内惯例。跑了几十公里的路掉头回返总是心不甘,反正大门敞开着,于是试着往里走,抱着能拍多少算多少的心态。

左右台阶均可上行

蒲江文庙的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颐和园内的万寿山:台阶处在前方,但需要从两侧折返而上,台阶有围墙遮挡。蒲江文庙的台阶当然要比万寿山少得太多,不足二十级就登上了平台。

大成殿前廊

平面图

大成殿就处在平台的正中,我立即按快门赶快拍几张照片,还不足十秒钟就听到有人说:“今日闭馆。”转头视之,有一位工作人员从大成殿右侧的小屋内走出。我快步走上前向他解释自己是北京而来,特意到此地来探看该文庙,并且已查得该馆是周四闭馆,之后的行程较紧,挤不出时间转天再来。我把他会回答我的话一次性地想出了理由一口气说出,这位工作人员听完后迟疑了一下说他要问问馆里的领导,而后转身离去。

沿革

感觉像蟾蜍

我借机赶快拍大成殿相关细节,感觉该殿最具特点的建造手法乃是前廊全部用八棱石柱支撑,对于其建造手法,蒲江文庙简介中称:“二重檐歇山顶,琉璃瓦,32根石、木柱支撑,通高13米,面阔5间,进深3间。石柱础浮雕花卉、鸟兽、龙凤、殿角木雕龙头,殿脊龙凤宝瓶,是保存完好非常精美的清代古建筑。”

外围建筑写着拆字

文保牌

看来这座大成殿转圈都是如此形制的石柱,其柱础看上去更为古朴,我感觉比石柱的年代更早。大成殿正门前摆着一对石狮子,但造型有点像蟾蜍,无丝毫威严,却憨态可掬。大成殿前无月台,仅是石柱下的回廊,正前方乃是万仞宫墙,因为等高差的原因,万仞宫墙看上去仅两米多高。我感觉登上文庙台阶的外墙应当是借用了万仞宫墙,等参观完后再去印证我的判断。

大成殿正门前方立着一块介绍牌,题目是“蒲水映鹤山”,上面介绍着蒲江两千多年的历史,称其文化底蕴深厚,是川西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成殿侧廊

后有住户

我又转到文庙侧边观看,其左侧建有一座新殿,从制式看不像两庑,也不像名宦乡贤祠,此屋与大成殿侧檐中间有一条小路,其后方为一独立院落,该院上着锁,但可看出这里是住着一家居民。此间配殿的后方乃是高大的宿舍楼,楼下的侧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想来文庙在努力地恢复原有的制式。

后廊

关于蒲江文庙的规制,光绪四年版《蒲江县志》的《学宫》篇有如下一段简述:

邑学宫宋设治西,即今文昌宫地。明洪武中改设治南,万历初复改治西。国朝康熙四年,邑令朱士英重修。十九年,邑令张晓迁治东南隅。三十四年,邑令李绅文迁治北,训导迭子昌勷其事,修正殿五间,东西庑各三间,戟门五间,名宦、乡贤祠二间,前竖棂星门、礼门、义路坊、照墙一壁、石笋二株,泮池、云路如制。殿后为启圣祠,距祠有敬一亭,亭前为明伦堂、斋馆门,序靡不备焉。年久倾圯,乾隆十九年,邑令詹能绂重修,教谕王昂、训导王椿共成之。修正殿转阁五楹,扁额“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三年颁)、“生民未有”(雍正四年颁)、“与天地参”(乾隆四年颁)。东庑五间,西庑五间,殿东设崇圣祠三间,戟门如旧制,左右各宦、乡贤祠、棂星门三间,义路、礼门各一座,学署设义路。东明伦堂三间,置卧碑一通,过厅三楹,书办房列左右,仪门三间,头门一座,堂之右教谕内室三间,厨房二间,前为忠义祠,堂之左训导内室三间,厨房二间,前为节孝祠,奎阁改置崇圣祠。乾隆四十四年,邑令纪会荫建,教谕张祚丰董其事。层楼高耸,与学宫相扶助,规模愈宏远,而气象燦然矣。

蒲江庙学创始于宋代,原址处在县城西侧,后来那里改成了文昌宫。明洪武年间,该庙学迁建到县城之南,万历初年又改到县城之西。清康熙四年,县令朱士英予以重修。康熙十九年,县令张晓又将庙学迁往县城东南角。康熙三十四年,新的县令李绅文与其几位手下又把文庙迁到了县城之北。

不清楚蒲江县为什么把庙学在县城内迁了个遍,但从康熙年间的制式来看,这里除了大成殿外,还有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礼门、泮池等,规制十分完整。可是我所看到的状况,感觉此处的地势难以建成这么多的建筑。从介绍牌上看,大成殿从清中期后一直处在原址,一般说来大成殿基本是文庙中轴线最后一座主要建筑,后面最多有启圣祠和配房,而其他的建制基本处在大成殿的前方。看来我刚走过的大北街,有可能是破路穿过了文庙建筑中轴线,待下去后再细看。

船棺

正在拍照时,刚刚那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其称领导同意我在院落内拍照,但因讲解员不在,不能进大成殿了。其实有这个结果我已千恩万谢,称自己尽快拍完离去。于是沿着回廊转到了大成殿后身,后方回廊内摆放着一些刻石,还有两根古老的巨木,我感觉像是出土的古代独木舟,但是看里面挖出的凹槽较小,感觉其入水浮力不足。

古碑

仔细端详几块古碑,因为石质太差,上面的字磨泐不清,然基本上能够辨识出这些碑与文庙无关,想来这是博物馆从田野中收集来的文物。某块碑上方的墙上贴着一纸小小的告示,我以为是碑刻介绍,因其字迹很小,走近细看,上面竟然写着“小心掉瓦,请勿在屋檐处逗留!”抬头上望,屋檐做过整修,似乎没有掉瓦之虞。

文保所

大成殿后还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门口挂着“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牌子,门内侧墙上立着“办公区域,游客止步”告示牌,然我看其两侧摆着一些古碑和古物,还是小心走过去拍照。一位女士从房间内走出,她只是用眼睛望着我,但我能感觉出她是很有涵养地在问我有什么事,于是乎我把刚才跟那位工作人员说的话又向她说了一遍,她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

佛教古碑石

沿墙一一看过去,此处有几块碑,没有与文庙有关者,但站在这里却能清晰地看到文庙的飞檐,其顶端有一薄片形的装饰,于此细看,原来是一条回返的龙。这种做法他处少见,不知是原文庙如此,还是修复时的创意

宝顶

大成殿屋脊的底色为黄色,上面有几只浮雕凤凰,屋脊正中装饰着宝瓶,总体看上去制作得较为精细。

纪念品

另一块文保牌

转到大成殿的另一侧,在此看到了卖纪念品的柜台,柜台内摆放着的是一些文房用瓷器,另外还有一顶遮阳帽,不清楚这些物品是否均为蒲江特产。此处也有一间配殿,现为工作人员办公室。这里还有一块文保牌,其文保内容是文庙大成殿,可见蒲江文庙的旧迹仅何剩大成殿了。

前廊全貌

宣传告示

在此房旁看到一牌子,上书“船棺惊现”,于是我探头向内张望,那位工作人员跟我说这里是办公区域,我说自己想看船棺,他说就是大成殿后面的那块大木头。为何把介绍牌与原物分离这么远,工作人员说这是为了吸引游客到后面去参观。

在蒲江沿革史上,有一度归邛州管理,故《邛州志》中载有一些蒲江文庙的史料,例如康熙年间蒲江知县李绅文所写的《迁建儒学记》:“土木兴作之事、固圣人所必谨,而士大夫不敢轻以意为者也。矧以弹丸蕞尔之地土,瘠民贫之区,顾起轮奂揭丹青构斯伟丽宏敞之巨观。雨雪杨柳安必其无愤怨于心者,余将何以解此土木之兴作乎。然学校者伦之所系,文运之所关,改造改为诚非得已也夫。蒲学之迁徙,屡矣。甲戌冬,余守土谒庙,该师儒于㦸门中设案鸣讲,余瞿然曰:此何地也,司牧者南面于斯也,既而相其形势勿论,龙脉混杂,宫室凋残,即其癸山丁向午水射之坤水合之,更无内水以御之。因诘学师曰:蒲之士衿室家无恙乎?稍有抱负者,其能久乎?迁斯学者谁阶之厉乎?学师曰:此前任张公晓所卜迁,而诸生相与以有成者也。自迁置以来,若某某则失明,若某某则夭寿,余为再考其向址,乃通邑来龙过峡束气所也。”

李绅文说蒲江是个小县,土地贫瘠,百姓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庙学乃是文脉所系,即使再缺钱,也要把它建造得美轮美奂,想来这就是大成殿能有24根高大石柱的原因。

李绅文也提到了蒲江庙学屡次迁建的问题,他没有解释原因,但他却自称到蒲江任后前来视察庙学,李绅文很懂风水,他觉得庙学所处的方位不佳。学校里的老师,这里的学子家中都没有出问题吧,有位老师告诉他说今日的庙学乃是前任县令所选的位置,学校的师生共同捐款建造而成,但自从迁建后,有的人失明了,有的人早亡了。

老师的回答印证了李绅文的判断,于是他在此记中又说了一大段看风水的专业术语,总之,他认为该址大凶,于是坚持把庙学搬迁到另一地。经过一番建设,新庙学终于在康熙三十六年完工。

这位李县令很神奇,搬迁文庙的原因乃是因为风水不佳,那么之前的数次搬迁是否有相同的理由呢?可惜未查到相关史料。

李绅文所建的庙学在六十年后又予以了重修,张应曾在《重修学宫记》中写道:“丙子春,应曾莅蒲谒庙,见学宫栋梁榱桷焕然聿新,惟丹雘未施,墙垣庭阶尚少培植。谓二广文曰:此亦功亏一篑耳。因渐次增修,用蒇厥事。客秋试童子两广文曁诸生安如嵩、陈鋐等,呈请劝谕,得金九十六,两踰月工竣,请余为记,应曾于学宫之修,初无寸补,其始末又未及详,安能强作解人。然按旧碑迹:今之学宫,盖迁于前令颍州李公,年代久远,风雨飘飖,乾隆十八年癸酉,万令询首议重修,继则詹令能绂偕秉铎温江王君昂,茂州王君椿共成之。阖邑绅士捐输不下千金,历时五载,先师正殿得仍旧规,其东西两庑,及名宦、乡贤、忠义、节孝诸祠无不灿然可观。而且殿之左则崇圣祠,祠之下则明伦堂,所以妥圣灵而勤讲业者各有其地。自康熙三十六年,讵今甲子重周。又得诸君子继李公之后撤而新之,盖气象于是益隆焉。”

乾隆二十一年,张应曾任蒲江县令,甫一到任就前去视察庙学,他看到此处的墙体有些变色,于是提出要予以修复。庙学内的学生集体集资,而后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文庙修缮一新。为此,张应曾特意写此文纪念该事。由此得知在他之前,已经有多位官员组织众人捐款,用了五年时间来修复。从张应曾的叙述看,大成殿左侧有崇圣祠,另外还有明伦堂,而今这些建筑都已看不到了。

万仞宫墙

在文庙兜了一圈,又转到了大成殿门前,用力推了推门,无法推出门缝,只好放弃。再走到办公室门前,谢过那位工作人员,沿台阶走出,跨到街的对面,果然看到大成殿正前方的万仞宫墙。

对面的北街小学

小吃

此墙正对面也是仿古建筑,大门上写着“蒲江县北街小学”。以我的猜测,蒲江文庙的戟门恐怕就是学校的大门。若推论不错的话,该庙学乃是前学后庙格局,这种倒座式的安排,更能凸显大成殿的宏伟壮观。

夫子庙到长江观音景区 玄武湖到夫子庙路线

1. 玄武湖到夫子庙路线

一早8点左右就要到南京,出南京站坐10路到阅江楼,中午到新街口逛个街吃个饭,在新街口坐2路到雨花台,下午5、6到再坐2路三山街下到夫子庙吃秦淮小吃看夜?。如果还有时间打个车去1912看下。差不多再打个车去南京路回常州。时间怪紧的,学生证要带着有用的。建议你下次再到总统府,明孝陵,甘熙故居,3月份梅花山也很值得看下的。

玄武湖太大,再说也没什么玩的。

2. 夫子庙去玄武湖坐几号线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全程约6.3公里

1、从南京夫子庙步行约620米,到达三山街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5站, 到达玄武门站

3、步行约370米,到达玄武湖公园

公交线路:1路,全程约6.8公里

1、从南京夫子庙步行约180米,到达夫子庙总站

2、乘坐1路,经过11站, 到达玄武湖公园站

3. 玄武湖到夫子庙路线图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全程约6.3公里

1、从南京夫子庙步行约620米,到达三山街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5站, 到达玄武门站

3、步行约370米,到达玄武湖公园

公交线路:1路,全程约6.8公里

1、从南京夫子庙步行约180米,到达夫子庙总站

2、乘坐1路,经过11站, 到达玄武湖公园站

4. 从玄武湖到夫子庙

1、南京玄武湖离秦淮风光带乘车大约30分钟。

2、南京玄武湖公园和秦淮风光带都是旅游景点。两点之间交通方便,可在玄武湖乘地铁1号在三山街,5站车程,票价2元,步行600米左右即可,也可在玄武湖站乘35路公交在夫子庙下车,即可欣赏秦淮风光。

5. 玄武区到夫子庙

南京中山陵和夫子庙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中山陵地处玄武湖旁,在紫金山的背面。紫金山由东向西整个区域都在玄武区管辖,中山陵地处紫金山的腹部,理所当然中山陵属于玄武区。而夫子庙是南京老城区的象征,地处秦淮河旁,所以他應当属于以秦淮河命名的秦淮区。

6. 玄武湖公园到夫子庙有多远

起点:中华门终点:夫子庙鞋城线路1:从健康路出发,乘坐304路支(玄武湖公园-张家衙),抵达夫子庙.约0.25公里线路2:从琵琶巷出发,乘坐44路(雨花台南门-南京火车站),抵达夫子庙.约1.52公里线路3:从琵琶巷出发,乘坐305路支(双和村-象房村),在通济门换乘142路(百水芊城-环北市场),抵达环北市场.约3.37公里线路4:从瑟琶巷出发,乘坐87路(龙福山庄-富丽山庄),在通济门换乘142路(百水芊城-环北市场),抵达环北市场.约3.15公里线路5:从琵琶巷出发,乘坐103路(武夷花园-白鹭花园),在秦虹桥换乘60路(育才公寓-卡子门),抵达长白街.约3.95公里线路6:从琵琶巷出发,乘坐43路(龙江新城市广场-秦虹小区),在拉萨路换乘60路(育才公寓-卡子门),抵达长白街.约10.34公里线路7:从琵琶巷出发,乘坐81路(白鹭花园-南理工科技园),在天堂村换乘90路(环北市场-宝善寺(乙炔)),抵达环北市场.约9.12公里线路8:从琵琶巷出发,乘坐23路(红花村-五洲装饰城),在清凉山换乘60路(育才公寓-卡子门),抵达长白街.约11.55公里

7. 夫子庙怎么到玄武湖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全程约6.3公里

1、从南京夫子庙步行约620米,到达三山街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5站, 到达玄武门站

3、步行约370米,到达玄武湖公园

公交线路:1路,全程约6.8公里

1、从南京夫子庙步行约180米,到达夫子庙总站

2、乘坐1路,经过11站, 到达玄武湖公园站

8. 玄武湖到夫子庙路线地铁

自驾到这些景区还是很方便的,平时停车也不困难,但节假日停车就比较难了,而且停车费也不便宜。建议 先开车到南京,之后乘公交车、地铁或出租车去玩,比较方便。

9. 玄武湖去夫子庙怎么走

南京南坐2号线到玄武门下,从玄武湖公园出口出来,最好是一大早上午玩玄武湖,好好玩五个洲,都有特色,下午从鸡鸣寺大门出来,一路都是民国风味,沿成贤街慢慢走,一路小吃,走到头就是大行宫,往西慢慢走中山东路,一站路就是新街口,玩到五点坐一路到夫子庙,适合晚上玩,吃小吃看看灯,周边小巷尽是吃的,尽量少坐地铁多坐公交,是出来看风景的又不是来赶时间的从西门出来不嫌累坐2站公交到中华门外看看大报恩寺,南京三四天玩不过来,还有中山陵风景区,这个天玩最好,一天都玩不过来,南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