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

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

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位于原平市中阳乡峙峪村东石叠山。石刻面积约6平方米。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二十八日将禁止放牧的禁令刻于石崖岩石上,规定了禁牧的区域。”东至韮菜渠,西至老池泊,南至土窑沟,北至月食凹“,”大清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一日禁此石叠山场“。楷书阴刻。(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简介,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忻州市原平市峙峪石叠山摩崖石刻旅游指南

盘山石刻景点介绍 盘山摩崖石刻

1. 盘山摩崖石刻

门票30元

交通概况: 在泉州市区的新车站乘坐到马甲的车,到马甲镇区下车,在仙公山山下停车场有车上山。在市区的中心客运站可以乘坐11路车到马甲,以同样的方式上山。

景点简介:    在泉州城北郊,距离市区35公里(又名双髻山),南北朝齐(480-520)因祀“何氏九仙”而名。仙公山以其美景“仙”名,誉满闽中,驰名海外。其山势雄伟,岩崖陡立,径曲林深。山中处处有景、有画、有诗、有情,林泉峦谷与亭台楼榭之间分布着数十处景点和景观,这些景点和景观内涵丰富,传说迷人,著名的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九天仙门”、“仙灵桥”、“仙井”、“仙脚迹”、“仙棋盘”、“仙茶树”、“仙排阁”、“出米岩”、“藏杉井”、“观日台”、“小髻寨”、“杨海洞”、“立鹤亭”、“立鹤洞天”、“贵妇双髻”、“小髻仰仙”、“九狮聚会”、“禅鸡晓唱”、“双龟听法”、“仙山石林”、“双髻云海”、“荷潭印月”、“夕阳沉江”、“盘山火龙”和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等。被誉为“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人间仙境。   登上仙山,寻道览胜,或乘座缆车,极目江天,那旖旎风光和绝顶凌空、置身天外,会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而留连忘还。

2. 盘山有哪些名人石刻

《登盘山绝顶》 年代: 明 作者: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过盘山》 年代: 宋 作者: 吴涧所 盘回六七里,天色冷飕飕。石壁无平地,山云隔远洲。清笳悲送日,老卒病眠秋。行望酒家出,青山映碧流。《盘山石刻诗》 年代: 明 作者: 明无名氏 盘山高巍峨,半入青云里。中间最上峰,更向天边起。行行白石崖,六月不知暑。

3. 盘山摩崖石刻介绍

门票30元 交通概况: 在泉州市区的新车站乘坐到马甲的车,到马甲镇区下车,在仙公山山下停车场有车上山。在市区的中心客运站可以乘坐11路车到马甲,以同样的方式上山。 景点简介:    在泉州城北郊,距离市区35公里(又名双髻山),南北朝齐(480-520)因祀“何氏九仙”而名。仙公山以其美景“仙”名,誉满闽中,驰名海外。其山势雄伟,岩崖陡立,径曲林深。山中处处有景、有画、有诗、有情,林泉峦谷与亭台楼榭之间分布着数十处景点和景观,这些景点和景观内涵丰富,传说迷人,著名的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九天仙门”、“仙灵桥”、“仙井”、“仙脚迹”、“仙棋盘”、“仙茶树”、“仙排阁”、“出米岩”、“藏杉井”、“观日台”、“小髻寨”、“杨海洞”、“立鹤亭”、“立鹤洞天”、“贵妇双髻”、“小髻仰仙”、“九狮聚会”、“禅鸡晓唱”、“双龟听法”、“仙山石林”、“双髻云海”、“荷潭印月”、“夕阳沉江”、“盘山火龙”和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等。被誉为“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人间仙境。   登上仙山,寻道览胜,或乘座缆车,极目江天,那旖旎风光和绝顶凌空、置身天外,会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而留连忘还。

4. 盘山石刻图片

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西北15公里处,5A级旅游景区。盘山属燕山山脉,主峰挂月峰海拔高度864.4米。因盘山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 。

盘山的美景,有三盘之胜,即下盘水,中盘石和上盘松。盘山有五峰八石,五峰又称五台,紫盖峰为中台,自来峰为北台,九华峰为东台,舞剑峰为西台,先师台为南台(如果论五峰,则改为挂月峰)。盘山有几十尊名石,最有名的八石,是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天井石、蛤蟆石和蟒石(走经典路线,只能见将军石)。

“下盘流泉冷,十里闻澎湃”。从主路登山,路边有山溪流水。一路过“入胜”“三盘暮雨”“漱峡”等景点,逆山溪而上可直至天成寺后的翠屏峰。因为是走主路,“乾隆戏台”以东岔路上的东甘涧、西甘涧、天井石等水胜暂时看不了。

历史上盘山曾建有 72 座寺庙,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扫荡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武装,出动飞机将所有寺庙逐个炸毁。路上经过的天成寺、万松寺等为后来重建的。

天成寺的寺院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大殿、配殿、月亮门、千年银杏树、古佛舍利塔(就是照片中的大高塔)及砖砌长老和尚灵塔、普化和尚塔和清乾隆"御制盘山碑记"等。下层有"江山一览阁"和游廊。

盘山是花岗岩山,由于岩石组级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典型"球状风化"特点,故形成奇峰林立,怪石嵯峨的独特景观。天成寺向上,道路稍陡。路经欢喜岭的”福牛圣地“,这里以独特的松石奇观为依托展开,集石胜、松胜和传奇为一体。天工造化的怪石比比皆是。有憨态可掬的神牛石;有灵峰飘驰的云动石;有翊翊如生的宁寿石。还有金盆聚宝石,丑鸭迎春石等。奇松有亲密无间的团结松,依依缠绵的情侣松;有蟠曲翳天的伞盖松;还有折解不散的抱石松等。松生石隙,石伴松生。

过了福牛圣地,到达万松寺。万松寺是前山索道的中转地,下通山门,上达挂月峰。

图来源于网上,侵删。

万松寺是盘山最大的庙宇,原名李靖庵,因唐初名将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盘山塔林,位于万松寺南侧,由九十九座历代高僧的墓塔组成。主塔普照禅师塔、太平禅师塔,为砖体结构。

万松寺向上,山路更加陡峭。直到“捧日”景点,才又有平道可走。

捧日,在陡崖边上的两块巨大的花岗岩组成。(景点没设么可看,但这是路标)

道路折向右方。过盘古寺和几十丈高的将军石,到达登顶前最后的陡坡——盘山南天门,这里主要有朝天坊、蹬天梯和南天门阁楼等景观。蹬天梯从弥勒峰脚下起步,至日岩和月岩之间,相对高差150米。走左边的盘路,可见多处摩岩石刻,最后也会汇合到蹬天梯。

过了南天门,就可以看到云罩寺、挂月峰、定光佛舍利塔等殊胜景观。(从山门到挂月峰,需要走3-4个小时。)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都曾巡游盘山,礼佛参禅。乾隆到盘山次数最多,达32次。

从挂月峰可经后山索道,转电瓶车下山,沿途经上方寺、北少林寺和饮马潭,可回到山门。

附:盘山不止一条旅游路线,从天成寺—东甘涧—天井石—北少林寺还有一条中盘游览线。另外还有多条待开发路线。

5. 大盘山摩崖石刻界碑

T048.217.17.017.00是天梭三眼计时石英女表。

10点方向是30分钟计时,2点方向小表盘是10分之1秒计时,6点方向小表盘是手表正常走时秒针,因为这款是计时码表,大盘最长的表针是计时秒针。10点方向同2点方向的表针平时是不动的只有复位的时候才会动。大盘秒针平时也可以不动也可以让他走时。60-400这个数字是测速使用。在公路上面有界碑,先把计时长秒针复位到12点位置,在第一个界碑位置按一下两点方向按钮,计时 针开始走动,到一公里下一个界碑位置再按一下两点方向按钮,计时秒针停下,秒针所对应表盘的数字就是你当时的车速。

6. 著名摩崖石刻

《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

关陇道上的东汉摩崖石刻《河峪颂》,虽处偏于一隅的陇上,但依然受传统经学的熏染,其成为古隶典范并非偶然。

全称《李翕折里桥陠阁颂》。东汉隶书摩崖刻石。传为仇绋书。熹平元年刻。石在今陕西略阳境内。

《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书史上将之称为“摩崖三颂”或“汉三颂”。

7. 盘山摩崖石刻图片大全

个人觉得不错,盘山“步步有景”,名胜古迹遍布。主要的景点有:天成寺、古佛舍利塔、定光佛舍利塔、进士墓、石塔林、千佛像、契真洞石窟、摩崖石刻、新山门、牌楼、衮雪、三盘暮雨、卧云楼、凤翘松、飞帛涧、如如池、普照禅师塔等。

盘山旅游推荐线路:

线路一:走西路山门 → 入胜至天成寺 → 塔林 → 万松寺,乘索道下山;或先乘索道上山,经万松寺 → 神牛福地 → 天成寺下山。沿途可观赏:元宝石 → 漱峡 → 迎客松与大石桥 → 卧云楼 → 千年银杏树 → 乾隆御碑 → 天成寺 → 环翠亭 → 神牛福地 → 塔林 → 万松寺等多处景观,是游客的首选路线。

线路二:由入胜 → 天成寺至万松寺(也可从牌楼处乘坐盘山客运索道直达万松寺)后徒步登山至云罩寺和挂月峰(或从万松寺乘坐客运云松索道直达云罩寺)下山。沿途可饱览五峰雄姿 → 三盘胜景,欣赏怪石奇松,寻访典故传说。

8. 盘山摩崖石刻图片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九华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镇、常太镇交界处,系北干山脉主峰,海拔741米,与荔城南面的壶公山遥遥相望,同为兴化平原之侧的名山。

历史

莆田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还有别名:因落日余晖映照山峰而称“霞山”;因山形如笔架而称“笔架山”。

九华山最为古老的称谓是“陈岩”“陈岩山”“仙公尾”。相传汉代有陈胡二道人来自北方,在莆田择胜而栖。姓陈的上九华山,姓胡的上壶公山,后皆得道成仙,故九华山有“陈岩”诸称。九华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显得扑朔迷离,有着梦幻般的色彩。登九华山,东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

今人多从西天尾沿盘山公路驱车而上,直达离山巅不远的桃花坞。在这里弃车拾级而上,可见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传系明代进士周瑛(1430~1518)所书。

典故

临近峰顶有一道山门,山门横额有“天衢云路”石刻,相传为宋天圣年间(1023~1031)进士方峻所书。门旁石九华山“天衢云路”山门刻有诗,内有“虫文摩宿雨,鸟道出寒烟。见客询何梦,逢樵恐是仙”句。

过山门、石埕为云端殿,据载为宋代莆田县令张少英倡建。近代又重建,仿砖木结构一切皆石。殿前双狮惟妙惟肖,殿正中供奉玄天上帝,左侧为文昌帝君,右侧为关云长、关平及周仓。“仙公洞”就在云端殿之后,洞额刻有“燕子洞”三字,并有一联:“巷陌乌衣谢,楼台栋宇空。”仙公洞是祈梦之地。

据兴化县志载:唐会昌年间(841—846),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惠能大师的高徒千灵辞师云游,惠能赐偈:“逢苦即住,遇竹且居。”千灵行至九华山北侧的苦竹山时顿悟偈语之意,闻苦竹山有山魈作怪,遂与山魈打斗。

千灵饮铁以示 力,:山魈大惊失色,败逃九华山巅,化为燕子钻入山洞,被千灵以一石船倒扣镇在洞中。老百姓又奉祀何氏九仙于洞中镇压山魈,永保一方平安。

故此称“燕子洞”和“仙公洞”。后千灵在苦竹山创建苦竹寺,圆寂后敕谥苦竹寺千灵祖师。苦竹寺现有两座古塔墓,其中高2.3米的一座,其石刻文就是:“唐开山千灵祖师、历代大师及诸善信”。

传说

相传,何氏九仙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八公争帝失败后从江西潜入福建隐居于九华山颠,后修炼成仙。另一传说为何氏九兄弟从安徽来九华山隐居,后至九鲤湖羽化成仙。

仙公洞后有一石穴,深二尺许,有三口泉眼。据莆田县志载:“大雨不溢,大旱不涸,水清而甜,相传为汉代的陈仙淘金井”。原来是太古火山的遗迹。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昔闻淘金井,今尝仙公水。身心俱清静,不知我是谁。”石穴旁有“石茶灶”“石棋盘”等,相传为仙人弈棋晶茗之处,仙公洞左侧有紫竹院,内祀观音菩萨和韦驮爷、伽蓝;洞右侧有蓬莱阁,内祀八仙。殿宇金碧辉煌,神像栩栩如生。

其间有楹联“至上穹苍真光普照,尊称罔极正气常辉”;“殿立红云开玉陛,山披翠雾垂珠帘”;“瑞气缭绕天宇静,祥光氤氲九华春”。

此外,九华山上还有紫云岩、罗汉石室、仙人足迹等古迹,以及石鱼鼓、石牛等怪石。

9. 石山摩崖石刻

神木县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

已有人类定居。

在窟野河、秃尾河两河流域,

有数处仰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

神木市两河文明发展

沿黄云 | 神木,你的名字

“神”字如印,刻在神木大地的石山上,此山也被命名为“神山”。自然风蚀的岩画体现神木人民的性格,也代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风貌,同时也是Logo汉印造型的纹理。

驻跸山石鹰头,摩崖石刻探秘

在明代,从京城向西北,要过南口、八达岭才能出关。可无论进出北京,一定会发现在西山的一片异于别处的峰石。也就是从凤凰岭到白虎涧及延伸东北一线,别处都是林灌葱郁,唯独这一片,远白近褐,群石附立于山崖。

这一带就是观石山,也叫神山。

阳坊附近有东贯市、西贯市,也是由此谐音而来。估计是在这两个村观山景最美吧。曾有书云“盖以其势如万笏朝天状,故也”。这如万芴般的巨石就是花岗岩形成,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因此巨大的花岗岩上还能看到深浅不一的流水状纹理,日晒雨淋还有些龟裂纹。

我去的是这一段花岗岩山脉的最东北段,也就是太行山余脉的最东端了。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堆叠随意,却又成就千姿百态。

堆叠山岩上有一巨石,圆头尖嘴,压在山顶,当地人称为石鹰头。站在崖下仰望,仿佛一只壮美的雄鹰,长空激荡后正悠然落地收羽。隆起的胸骨,强健的双翅,昂扬向空的鹰首。蓝天白云下,真是壮美以极。

探索崖下石缝,正如刀削一般,侧身而入,脚不能斜,进数米不得行。缝隙穿岩透顶,可见几块巨石悬于头上,心惊而退。

石鹰头对面有座小山,人们称为神岭峰。有台阶可以盘山而上,沿途两亭一塔。分别是崇鹰亭、慕鹰亭、笏峰塔,虽是新建,但有山、石、平原相衬,也是得趣的很。

如此奇特的风光,自古就是大家郊游赏景之地。其中就有身为皇帝的金章宗完颜璟,并在此题刻“驻跸”二字,表示自己对当地风景的喜爱。可惜如今金章宗的刻石已不见踪影,不然也许能看到那精彩的瘦金体书法。但“驻跸”不见,却又有“驻跸石”三字摩崖石刻,及明清民国摩崖石刻,我就是来看这些石刻的。

注意看第一张图,找找我在哪?

这石鹰头的南侧,有岩缝和坡度较缓的岩块,拽着灌木乱枝,可以攀缘而上。其中一块较平坦的巨石,上面有明显的人工切割的痕迹,幸亏并未完工,巨岩得以保存。

我发现环绕着整个石鹰头岩石群,有一圈渐次上升,人工凿出的孔洞,想来应该是过去搭过栈道的,方便游人登临。及至快到顶部,还有人为凿出仅容一足的石阶。

想起当年金章宗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命人修建了一座高台,自题“栖云啸台”四字。虽然这四个字没能找到,但这里会不会就是金章宗曾登临的高台呢?

金章宗也算是当过几年好皇帝,而且热爱汉文化,尤其寄情山水之间。京西的八大水院和最早的燕京八景都和他有关系。

终于连拽带蹦,走悬崖蹿石台,站到了这石鹰的胸脯上,右手就可触及那那巨大的鹰头,附身向下,临渊而立,双股不禁颤颤。赶紧远眺前山。忽然看到对面山崖上有字“鹰石”,左右横刻,下面还有几个字,只能看到上面的两个“千峰**”,后面的被树枝挡住了。想起这里曾是清朝燕平八景之一的“天峰拔萃”,会不会是这四个字?

在这石鹰头岩石群中也有很多墨迹,有写“石王”的,有写“张飞、关羽、长山赵子龙”的,还有写“虎龙”的,应该属于涂鸦吧。

虽然站在巨石之上,景美风清,但我的目的要看摩崖石刻,还是赶紧下去的好。

在石鹰头的北侧,依旧有一些杂乱堆叠的巨石。甚至形成天生桥,拱石洞,造化天然,有趣的很。

中间过道石壁上原来一定刻有不少的字,但这种岩石太容易风化,只隐约看到几个小字“此地木……”。

出拱石洞后再向北侧拐过去,平整崖壁上还有很浅的两行字,“昌平营防汛交界”。这个应该是新刻的吧。

绕到石鹰头的北侧,突然就被一巨大的摩崖石刻所震撼。“灵秀独钟”,纵书楷体阴刻,原字为“霊秀獨鐘”,单字1米见方,上下题款分别为“民国丙寅六月朔”“蓬莱潘鸿钧书”。整幅石刻底面打磨开光,高约8米,宽约3.8米,面积达30.4平方米,在驻跸山所有石刻中尺幅最大。因年代最近、保留最为完好,特别醒目。这幅石刻由潘鸿钧1926年所书。

这四个字也许是来源于杜甫写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吧。作为山东人,是不是也有潘洪钧的思乡之意。

潘鸿钧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中央军第一旅旅长,保定讲武堂毕业,长期驻防济宁。至今济宁还保存着他家的产业——潘家大楼。已经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了。是至今济宁市区保存相对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唯一建筑

1927年11月,潘洪钧在民国军阀混战的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击毙。也就是他刻了这“霊秀獨鐘”的一年多后。

睹字思人,我说不清潘洪钧人品的好坏,只是生逢乱事,都做了别人的垫脚石。

过了“灵秀独钟”,就能看到附近还有几处摩崖石刻。只是因为此石质容易被腐蚀,刻字时间久远,没那么清晰了。

一处是“神山拱祐”,明成化二十一年题写。这五百多年的刻字已经泯灭漫漶如此,那一千多年前的金章宗“驻跸”二字更是消失无踪了。

在石群最前面,还横卧一巨石。上刻“神岭千峰”字样,两侧还有小字题款。最下面被凿出石槽,字迹不见。据前人记载,应为“万历癸卯(1603年)仲春(二月),锦衣(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戚国昌、左车营(明军兵种机构名称)游击(即游击将军永平(即明朝的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李逢时。”

第一眼这觉得这李逢时名字很眼熟,忽然想起位于怀柔沙峪乡北沟村的摩崖石刻风景区,里面也有十多处明代摩崖石刻,其中就有两处署名李逢时的。一处是“秦皇旧址”(横刻),“李逢时书”。另一处是“苍岩翠柏”(横刻),其右首竖刻“万历壬寅(1602年)春”,其左下有竖刻的“李逢时书”。看样子他是一路向西啊!

另外在冀东的迁西汉儿庄,有万历年间重修的城池,上有牌匾“带川门”。旁边有小字,前面说的是戚继光的职位,后面就是“钦差三屯车前营游击将军,都指挥使永平李逢时”。

看来这李逢时也算级别不低,是蓟镇总兵官戚继光的重要将领。此人还甚爱舞文弄墨,到处留字。这蓟镇包括蓟州、永平、昌平、密云,是明朝长城九边最重要的一镇。李将军也是利用职务之便,走遍京东、京北山川,到处题字。

话说北京郊区最重要的红色线路,邓华、宋时轮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基本也是沿着这条线路一路抗日,打到冀东的。

紧挨着这神岭千峰石刻的左侧,还有一处摩崖石碑。“此志书同载驻跸山也。其石如垒, 其色如墨,迥异于群山。为千古之神岭,万载之屏翰。故从古至今,无不景仰, 殊未闻有开打此山者矣。前因石匠崔均私行开打, 惟利是图。经两村人知觉,公同理阻, 悔过受罚,焚香祈祷, 勒碑晓众, 永远禁止, 并令崔均看守。嗣从如再有故违者,两村公同送官究处,特为之志。以垂永久不朽,云尔。”落款为“西贯市村、羊坊镇公立。光绪拾八年九月吉立。”

这碑刻挺有意思,见过很多皇家禁止砍伐树木,封山保林的,但还第一次看到民间自发保护山石,不许采挖的。看来当地人还真是把这里当做神山,当做村里的风水石了。我攀爬鹰山石时所看到的,巨岩切割痕迹,或许就是这倒霉石匠崔均留下的犯罪证据。

如今这些摩崖石刻已经是昌平区文保单位,又处于部队大院内。看样子院领导也很重视这处文化遗产,在这些古代摩崖石刻前还单立岩石,将不清楚的石刻重新镌刻于石上,以供后人凭吊。

在石鹰头东侧岩壁下还有一处1985年立的文保碑,上镌“天峰拔翠”。这天峰拔翠是燕平(非燕京,乃昌平旧称)八景之一,以前都认为是十三陵天寿山区域的。如今此碑搬到这里,看来大家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过这“天峰拔翠”是不是改成“千峰拔翠”更贴切呢?

在此石碑右后侧还有湖南两字,旁边似乎还有漫漶不清的字,应该都是现代人刻的吧。

这石鹰头除了摩崖石刻,还有一奇特现象。在北侧“灵秀独钟”石刻的两侧,有一短、一长两条石缝,神奇的是在石缝两侧有着密密麻麻的小石窝,这就是传说的锣鼓峡。据说清朝康熙皇帝曾在石窝附近御笔亲题“石鼓传声”,可惜如今已找不到这个石刻。

据说石缝内西侧有一些突出的石包,用石击之,其响如锣。相反,对面会有众多石窝,用石击之,其响如鼓。

我是看到了这众多的石窝与石包的,地上正好有一块浑圆的石头,估计有不少人敲击。以石击石,虽然没听出锣鼓之声,但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声调,或者沉闷、或者清越。我是不懂乐理,不然也许真能敲出个调调。

看样子好事如我之人历代不少,在这涯缝内众多的石窝,都让人有了密集恐惧症。

京郊摩崖石窟很少见,规模最大的在延庆烧窑峪的道教石窟,没想到这驻跸山下也有。

石鹰头南侧不远,还有一孤立巨石,巨石东侧成三角形,有龟裂纹。上半部有三个大字“驻跸石”,可惜没有落款,不知道何人何时所刻。但总算解了些,金章宗消失不见的“驻跸”之隐。

这块驻跸石的南面有一石龛,龛位两下角平直,两上角为倭角。在龛的左右两侧及龛内东壁各有一碑型摩崖石刻,一共三块摩崖石碑,浅阴线刻,分别刻出碑首、碑身和碑座,碑形为方首方趺。

三块碑中只有左侧的还有文字,另两个都是空无一字。左侧碑碑额有一“佛”字。下面的文字却有很多难以辨识,据前辈有心人记录的碑文是“正德癸酉(1513年)秋八月初七日,钦差御马监太谷公奉:余建造延寿宝塔,公务之暇,阅其神山胜景,游观古迹,遂发虔诚,造龛石佛三尊,左右阿南迦舍,告之以垂成,于九年(1514年)二月十九日奉安,以为亿万之不朽,故勒石以记云。”

看来这石龛开凿于明代,这石龛内如今是空无一物,但在早期这石龛内,还是有三尊佛像的。

在此龛的左下角还有两行字,似乎是“正阳关(门?)外昭商铺户闫俊王相”。应该也是过去某位商人留下的到此一游吧。

从驻跸山石刻位置,顺着山再向南不远,有围挡施工,在围挡后不到百米又有一孤立巨岩,北侧正对着山上的芴峰塔。巨岩阳面又有一石龛,龛内有北京极少见的石窟造像。

石龛左右有阴刻楹联柱,下面还雕上了仰覆莲座,可惜跟龛上的横批一样字迹全无。或许这个位置每年贴纸换新的?

石龛内算是满雕了,上下左右都有雕刻。似乎以前还是彩色的,只是风化磨损实在严重,只能看出大体外形。我又不懂佛教洞窟,实在猜不出雕的是什么。希望有老师能够解惑。

写了不少内容了,介绍了这驻跸山石鹰头左右之所见。其实整体面积也不大,不仔细琢磨的话,绕一圈顶多半小时。

但这里景色很美,奇峰怪石,石龛摩崖。只可惜在部队大院里,需有缘才能一见。

图文转载自@京郊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周一至周五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摩崖石刻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艺术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