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伊墓

汪志伊墓

汪志伊墓位于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居委会,年代为清。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汪志伊墓被公布为安庆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汪志伊墓,汪志伊墓简介,汪志伊墓-安庆市宜秀区汪志伊墓

汪志伊与青草李矮楼

三湾河与扇子河的交汇处,有一座青砖灰瓦、绿水环绕的小村庄。这就是桐城市青草镇河湾李矮楼村,虽然村庄几经更迭重建,但村落大门两边木柱深陷地下,仍然保留原来模样,让人睹物思贤。关于为何有这低矮的门头,有多种版本,我虽不才,道其一种,以飨读者。

传说清朝川湖两广总督汪志伊,幼时贫寒,食不果腹。父母把他送到外公李员外家生活。李氏是桐西望族,人丁兴望,聚住在河湾李楼。屋宇楼舍,错落有致,金碧辉煌。

虽然小志伊身材瘦弱,但聪颖过人,深得外公、外婆的喜爱。到了上学的年龄,外祖父聘请私塾老师给他和李氏子弟启蒙。他过目不忘的天资,让先生啧啧称赞。遂以商汤名臣伊尹的伊为字,为他取名志伊,希望他志同伊尹,为国重臣。

汪志伊十年寒窗,饱读诗书。终于在乾隆三十六年中举,殿试,乾隆龙心大悦,封为朝廷命官,历任霍州镇江知府,官至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由于他任职一方,清风两袖。剔除污吏,勤政为民,深得乾隆皇帝宠爱,封为八府巡按。

有一年,汪志伊在安庆巡察,突然动了乡思,想起了桐西白陂塘,想起了儿时外婆家的李楼。于是他脱下官服,身着布衣,带着几个贴身随从来到外婆家。李氏乡绅贤达和桐城的大小官员早已在李楼跪迎一片。汪大人一边示意大家请起,一边跪拜舅父舅母。在一片恭维声中,宾主坐定,厨房忙起。

汪大人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同舅父、舅母无拘无束,时不时到厨房看看厨娘们炒些什么好菜,看到厨柜里煮熟的豆干、千张还用手夹几片塞进嘴里试试,嬉哈哈地惹得厨娘们窃窃思笑。舅母寻思外甥官至八府巡按,待人接物没一点官相,审犯人时犯人能怕他吗。于是告诉汪志伊,她有生之年想看看外甥怎样堂审断案。

汪志伊是一个很知道感恩的人,在外为官,心里时刻铭记舅父、舅母恩德。对于舅母的请求满口答应。考虑到舅母小脚行走不便,遂决定第二天在李氏大厅堂开堂审案。

李氏大厅堂是安放李氏列祖列宗灵位的地方,大门高大威严,两边木柱子伟岸挺拔,是理想审案场所。

第二天,他穿着官服,戴上顶戴花翎。传檄桐城县官速带三班衙役,提一干重犯来到李楼,参加府、县三堂会审。

衙役在李氏大堂外竖起一面大鼓,堂内置“肃静"、‘回避"等牌子,汪大人居中落坐,左安庆知府,右桐城知县,不怒自威,杀气腾腾,静等击鼓鸣冤。晨时左右,三通鼓响,犯人解到。衙役高喊"威武",云板响起,那场面真是虎豹远行,神鬼惧怵。汪志伊把惊堂木一拍,喝一声"堂下何人",犯人早已魂飞魄丧,再一拍"从实招来",犯人已经胆颤心惊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众人看到更诡异的一幕。

只要汪大人惊堂木一拍,堂后那李氏列祖列宗的牌坊,就哗哗倒下一片,厅堂大门头子也缓缓下沉,众人惊怵不已。有一个知阴阳的风水师告诉李氏族人,李氏先人从来没见过像汪大人这么大的官,現如今,汪大人正坐在他们面前开堂审案,他们焉有不跪之理。李氏门庭龙脉尚浅,怎能受得了星宿下凡的八府巡按在此坐堂。大门头下沉,证明汪大人同李氏还有点血脉关系,不然的话,大门受不住,早就倒了。李氏族人闻此目瞪口呆。

舅父舅母忙将此事转告了汪大人,汪志伊暗想,我为了满足舅父舅母的愿望,却惊扰李氏列祖列宗,身为李氏外甥,理应向李氏列祖列宗祷告。于是他脱下官服,摘下顶戴花翎向李氏牌坊作揖施歉。李氏列祖列宗,我虽非李氏子孙,确是李氏外甥,见本官不必惊慌、跪拜。默告之后,说也奇怪,汪大人再回到堂上,无论堂威怎么喊,杀威棒怎么敲,惊堂木怎么拍,李氏牌坊再也没有一个倒下,大门头子再也不下沉了。

由于李氏大门头子下沉,矮了尺余,又有汪志伊审案的传说,原来的李楼也就变成了李矮楼,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元代《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高生元

第209期

宁国市甲路镇庄村村吴村端山脚西遗存元代“隐士汪仁泽”墓碑,碑高2.1米,宽1.15米,厚0.16米,石材为青石,今保存完好。立碑时间是元顺帝至正戊子年(1348),碑文由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汪泽民撰,碑额由议申大夫、秘书卿泰不华篆,正文由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胡立书。

碑文如下: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① 嘉议大夫礼部尚书 汪泽民②撰 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 胡立③书 议申大夫秘书卿 泰不华④篆 惟汪氏为歙名宗,本姬姓,鲁成公黑肱次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汪,遂以名。既长,有功,食采颖川,号汪侯,后世子孙因以为氏。 宣之宁国有龙源汪氏,南距县治六十里。上世自歙绩溪来迁、讳承福者,远祖也。历年久,族益蕃,诗书孝友闻于乡邑。君讳仁泽,字君锡,以至正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年七十卒。明年冬,其子彬以胡文亨⑤述君世序,踵门请曰:“先人嘉遁终身,无求于时。今墓有期,先生念宗祊之同,赐之铭,以垂永久,则先人为不亡矣。”闵其勤恳,遂铭之。 闻龙源山水盘回秀丽,奥区乐土,夐绝器尘,耕凿种艺,安业自足。杰特才俊生其间,往往劬⑥经厉操,相羊⑦丘壑,视声利泊如也。 君之曾大父讳时吉,字景元。大父讳一正,字理夫。父讳廷虎,字伯武。盖亦深藏而不售者。伯武元兄廷龙,字伯文,无子,君以父命为之后。 早岁敦雅庄敏,识量过人,莫不器之。稍长,隆师亲友,问学充如,文采烨如皦皦出辈行。壮齿应门,勤慎以给。公上忠厚,以服朋俦,周急难,恤乏困,率为闾里先,咸用激励,且倚赖之。不乐侈靡,自奉简素,宾友来过,款洽不倦。佳时淑景,巾褐逍遥,追逐云月,超然物外。足不入城,府构楼所居西偏,藏书万卷,宪检李公扁曰“一经”。居之东麓,凿池筑亭,以息以游,疏斋卢公大书“高明”于楣。其志尚不群如此。 寻遇郁攸为灾,屋庐荡然,殊不一动其心,不再期新构复旧。己巳岁大祲,赈粟为名,年有有司以名上,当受官,君辞曰:“乐生恶死,吾与人同。方以施不能溥为樵,假是以徼名,岂吾志哉?”⑧ 君虽继伯父后,其事父母益孝谨。袁夫人年过九帙,两被赐帛,尤好施与,姻党宗族岁时蒙惠。时丰服无绮绣,食无重味。君彩衣白发,晨夕左右,凡所以奉养者必躬必诚。 前卒之四日,具觞称寿,白于母曰:“幸登老莱子之年,而无其德,兄弟无故,孙男女三十人,皆吾母积庆也。”翌时,沐浴冠带甚整饬。越三日,过乡邻,言谈尽欢。是夕不事枕衾,神气如平时,端坐而逝。 娶东溪周氏,子男二人,长楙先卒,次彬习进士业,今请铭者。女三人,同里章泳、胡文元,杨厚其婿也。孙男二人,元立、元明。女三人,长适章希道,余尚幼。 君经史之暇,尤嗜地理书,造诣玄微。屐齿所到,间遇吉壤,辄以告人无靳。晚卜埏于宁国乡⑨端山之原,而母氏之藏则徽庆⑩之平园,皆君自择也。彬将以又明年十有二月壬申葬君端山。铭曰: 维汪氏先,周姬之后。鲁成生子,有文在手。因文名汪,既长立功。为上大夫,肇颖川封。有子施孙,以汪为氏。汉仕新安,江左之始。缨组实繁,谱牒莫容。龙源分流,绩溪同宗。伟哉君锡,乐佳山水。曷以承家,孝友诗礼。万卷斯楼,诸峰斯亭。千载之心,七十其龄。邻曲过纵,尝不吝昔。安坐而化,弗事衽席。蓄德不耀,后人之庆。勒铭贞石,端山永藏。 婺源王元善摹刻。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文简注:

① 汪仁泽(1277-1346),字君锡,居住在庄村村吴村一带。

② 汪泽民(1273—1255),字叔志,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嘉靖《宁国府志•人物志•忠节》、民国《宁国县志•流寓》有记载。初以春秋中乡贡,延祐五年(1318)登进士第。历官至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退居宣州。值长枪贼来寇,或劝其去,不从。参画战守之策,累败贼兵。及城陷,不屈而死。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宋史》有传。碑文文理清晰,言简意赅、语言优美。碑文共947字。

③ 胡立,绩溪九华人,生卒不详。时任“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碑文正文是由其书写。字体仿赵孟頫楷书,形神俱似,有晋唐古风,且端庄秀丽,不失为书法大家之作。 亨源周氏元代《永思亭集》诗集存其《永思亭》诗一首,诗曰:“一壑一丘思履历,一花一草思壶觞。更有致思于此外,身体发肤思显扬。”

④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赐进士及第,元文宗赐名泰不华。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侍郎。至正十二年(1352),迁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嘉庆《宁国府志•职官表》记载:“至正九年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使。”。泰不华二书(篆、隶),《元史•本传》称其:“善篆隶,温润遒劲。”常以汉刻题额写法题写元代碑额,格调高古,自成一家。宁国留存下来的“故隐士汪君墓志铭”是非常少见的泰不华篆书碑额真迹。

⑤ 胡文亨:生平不详。

⑥ 劬,勤劳;经,经营。

⑦ 相羊,倘佯之意。

⑧ 意思是:人快乐的生,痛苦的死,我和大家一样。刚施舍一点粟米,还不能救济广大(溥)的百姓(樵),借(假)此而扬(徼)名,这不是我的志向。

⑨ 宁国乡,宁国乡古乡名(二十三、二十四、四十一都),位于今庄村、霞西、竹峰一带。

⑩ 徽庆,宁国县古乡名(二十七、八都),位于今胡乐、甲路一带。

此碑对于了解宁国县宁国乡汪氏家族的迁徙,汪仁泽的生平事迹、子孙后代的传承、和睦的家风以及融洽的乡风,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了解宁国元代时期的历史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宁国遗存下来的元代《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十分珍贵。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杨雄墓志》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杨雄墓志》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张应桥

2005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潼关县税村发掘了一座隋代大型壁画墓,按墓葬规模,墓主人应是隋亲王级贵族。由于墓志被盗,墓主人是谁遂成悬案。新近面世的隋观德王杨雄及其两个夫人的墓志明确其葬地为 “华阴淳乡弘仁里”。联系相关史料和墓志记载,“弘仁里”位于“华阴东原”之内。“华阴东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名称,大体位于今潼关县境内。再据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中“观德王雄墓在潼关县城西十里”之记载,可以把杨雄墓锁定在今潼关县高桥乡境内。这与税村大墓的位置正好相契合,税村大墓主人应该是隋观德王杨雄。

一、杨雄葬地

隋观德王杨雄墓志出土时地不详,志石亦下落不明。赵文成、赵君平两位先生所编《秦晋豫新出土墓志搜佚续编》中载有其拓本,同时刊载有杨雄前夫人长孙淑信的墓志 (大业九年)、后夫人王媛华的墓志(大业九年)、父杨绍的墓志 (建德元年)、杨绍夫人兰胜蛮的墓志(开皇十七年)、子杨续的墓志(永徽三年)、杨续妻乙弗氏的墓志(贞观十七年)[1]。杨氏父子三人分别生活在北魏、北周、隋、唐四朝,且皆身居要职。三个人的墓志时代连续,叙事上起北魏下至唐永徽年间,记载了中国由分裂到统一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依拓本,杨雄墓志为正方形,边长约102厘米,厚约12厘米。志面有界格,志文正书,共46行,满行46字,计 1917字,首题“隋京兆尹司空公光禄大夫故观德王之墓志铭”。四侧面线刻十二生肖图案,做奔跑状。志盖盝形,顶部边长85厘米,底部边长102厘米。顶部正中浅减地雕刻隶书 “大隋京兆尹司空公光禄大夫故观德王之墓志铭”,5行20字,其外围两周连珠纹,中间填以四神图案,四刹及四周侧面为忍冬纹,整合墓志显得富丽堂皇。杨雄墓志是迄今发现的形制最大、志文最多、规格最高的隋代墓志。

《杨绍墓志》载: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十月十五日,窆于咸阳郡安县洪渎乡孝义里山。《兰胜蛮墓志》载: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十一月十一日,迁窆于泾阳县龙栖乡。石安县,后赵“石勒置”[2]。出土于陕西省咸阳渭城区渭城乡坡刘村的《拓跋虎妻尉迟将男墓志》称,大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葬于夫开府之墓石安县北原之山”[3];出土于咸阳市底张湾的《若干云墓志》称,大周宣正元年(公元578年)“窆于泾阳县洪渎川赵村东北”[4]72-75;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咸阳底张湾的《尉迟运墓志》则称,大成元年(公元579年)“返葬于泾阳县洪渎乡永贵里”[4]101-104。可证石安县于北周建德元年后至宣政元年前改为泾阳县,今咸阳市底张湾一带属石安县洪渎乡永贵里。那么“洪渎乡孝义里”当距此不远,杨绍墓应在咸阳市底张湾附近。其三世孙杨思讷志载“与夫人郑氏合葬咸阳洪度旧茔”[5],四世孙杨执一志载“与故夫人独孤氏同祔京兆咸阳县洪渎原”[6],可见这里自北周至唐是杨氏观王房一直在使用的一处茔地。

《杨雄墓志》载:“大业八年三月十日遘疾薨于辽西郡,春秋七十有三……九年太岁癸酉九月壬申朔还窆于弘仁里山。”《长孙淑信墓志》载:“大业九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京兆华阴县还淳乡之墓。”《王媛华墓志》载:“大业九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华阴县之还淳乡弘仁里。”故知杨雄二夫人早卒,大业九年九月三人合葬于华阴县还淳乡弘仁里,三合墓志同时刊刻。

《杨续墓志》载:“以永徽三年六月廿五日,寝疾薨于安定里之第,春秋八十有三。遗旨薄葬,敛以时服,即以其年十一月十九日迁葬于华州华阴县定城乡之原所。”《杨续妻乙弗氏墓志》载: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十月十五日,归葬于华州华阴县之旧茔。

据《杨谟墓志》“(大业二年)改葬于华阴东原丰原乡弘仁里”[7],弘仁里在“华阴东原”。因此,杨雄、杨续父子之墓也应该在 “华阴东原”,这是杨氏“观王房”新辟茔地。

二、华阴东原

“华阴东原”之称屡见北魏至隋唐杨氏墓志。在已发现的北魏至隋唐杨氏墓志中,明确记载葬地“华阴东原”杨氏“越公房”者共12方,其他墓志3方(杨叉、杨孝偡、杨文愻),按葬年顺序列表如表一。

表一中《杨谟墓志》“华阴东原丰原乡弘仁里”和《杨孝偡墓志》“华阴东原留名乡归政里”,表明在县、乡、里俱全的情况下,其间不可能再插入任何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开皇九年的《杨景墓志》和《杨叉墓志》分别载“华阴东原乡通灵里”与“华阴县潼乡通灵里”,但“通灵里”是不可能同时既隶属于东原乡又隶属于潼乡的。再结合“潼乡”在杨氏墓志中常见,而“东原乡”仅见此一例,推测“华阴东原乡通灵里”当为“华阴东原潼乡通灵里”之误。故“东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应指华阴县东部区域。

表一 “华阴东原”出土杨氏墓志统计表

表二 “华阴东原”出土杨氏墓志统计表

注:表一和表二中书目及简称:

①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简称《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简称《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③赵君平、赵文成《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简称《搜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④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简称《搜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⑤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简称《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

关于“弘仁里”,大业二年《杨谟墓志》载为“华阴东原丰原乡弘仁里”,大业九年《杨雄墓志》载“华阴县还淳乡弘仁里山”,永徽三年《杨续墓志》载“华阴县定城乡之原所”。杨雄父子应葬一地,则表明:“弘仁里”所在的“还淳乡”,从大业二年到永徽三年,名称经历了“丰原乡”到“还淳乡”再到“定城乡”的变更。

在族葬制度下,同房祖成员一般应该葬一地。通过对照墓志所载世系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世系,分析墓志所载乡、里、村等具体地点的联系,尚有已发现杨氏“越公房”墓志15方,其他葬华阴潼乡墓志4方 (杨阿难、杨颖、杨雄、杨续),按葬年顺序列表如表二。

根据对表一的分析,表二中人物都应葬在华阴东原。可见,华阴东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名称,当指北魏至隋唐时期华阴县东部一片较大区域。它至少涵盖当时华阴县的潼(关)乡、丰原(还淳、定城)乡和留名乡。其中,潼(关)乡下辖习仙里、通零里、招远里、神原里等,留名乡下辖归政里等,丰原(还淳、定城)乡下辖弘仁里等。之所以称华阴东原,大概因这片区域位于“中岳华山”之东,当时华阴县之东部。而出土于今华阴市五方村的另一支弘农杨氏杨播家族墓志,大都不见有葬华阴东原之记载,是因其祖茔位于华山之西、华阴县西部之故。

葬于华阴东原的这些墓志大都没有具体的出土地点,只有“越公房”代表人物杨素及其妻郑祁耶、继母萧妙瑜三人的墓志出土地点明确,即今潼关县吴村乡亢家寨。还有《杨胤季女墓志》出土于潼关县管南村[8],东临亢家寨。故杨氏“越公房”墓志应该大都出土于潼关县吴村乡亢家寨及其附近。由此可见,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华阴东原”至少和今潼关县存在重叠区域。那么,杨雄父子墓志很可能出土于今潼关县境内。

清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中载:“观德王雄墓在潼关城西十里。”并引 《县志》:“雄,隋宗室。有唐中书侍郎岑文本碑。今碑不存。”[9]按清代一里合今576米计算,10里即5760米。明清潼关县城就是今天港口镇潼关城遗址,其西10里处就已进入今潼关县高桥乡境内。《金石录》载《隋观德王杨雄碑》[10],大概毕沅所引《县志》载岑文本撰杨雄碑。

毕沅是清代知名学者和乾隆朝重臣,曾任翰林院修撰,并两次出任陕西巡抚。在陕期间,“询求旧迹,订伪厘舛”,撰成《关中胜迹图志》,被列入《四库全书》。该书“考据本末,荟萃旧书”,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的重要文献。其对杨雄墓位置的记载,未明何据。《杨雄墓志》的面世,可证毕沅所载是正确的。

三、税村隋墓主人

税村隋墓,是2005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高桥乡税村抢救发掘的一座大型隋代壁画墓[11]。该墓位于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税村北约300米的农田里,东南距县城约10公里,向北约3000米的渭河岸边即为东汉杨震家族墓地,向东另一原上有隋楚国公杨素家族茔园。墓上原有神道、望柱和石刻等设施。这是一座由长斜坡墓道、7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砖券甬道和墓室等构成的单室砖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水平长度为63.8米,墓底距地表深16.6米。以前曾遭多次盗扰,墓室内除石棺外,墓志及石门被盗一空,仅壁龛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及珍贵的壁画,特别是用浅减地手法雕刻的线刻石棺和壁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潼关县税村隋代壁画墓是我国隋唐考古史和美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为探索杨氏隋皇族墓地和隋代高等级墓葬制度提供了线索。”其长度、深度和天井的配置与唐代太子和亲王的墓葬类似,故发掘者推测,墓主人可能为隋文帝长子、废太子杨勇。杨勇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被废为庶人,杨广继位,矫文帝诏赐死,后追封为房陵王。所以,杨勇墓葬不可能有税村隋墓那样大的规模和奢华;即使如发掘者所言杨广为收买人心厚葬杨勇,也不可能用精美绝伦的画像石棺。故税村大墓主人绝不可能是杨勇。同理,和杨勇一样不得善终的三个弟弟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故潼关县高桥乡税村隋墓之主当另有其人。

从墓葬规格看,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为王级规模,与观德王杨雄的身份地位恰相匹配,与杨雄墓志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志最为相称。从地理位置看,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位于明清潼关城遗址西约 6300米处,与清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所载的 “隋观德王雄墓在潼关城西十里(5760米)”十分接近(如右图)。

税村隋墓与潼关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税村隋墓 “墓上原有神道、望柱和石刻等设施”,与杨雄墓上原有唐初岑文本撰写的《隋观德王杨雄碑》可以互证。

而且,杨雄夫妇三合墓志装饰纹饰和税村墓中出土石棺上的装饰纹饰,均采用“浅减地细线雕刻”技法。而连珠纹和忍冬纹又是二者最常见的基本装饰图案。这种从技法到内容的高度一致,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二者为同批工匠、同时制作的产品,又为同人拥有和使用。

综上判断,潼关县税村隋墓之主人乃隋观德王杨雄,其子杨续墓也应该在附近。隋华阴县还淳乡大体相当于今潼关县高桥乡,而税村就在隋弘仁里内。

参考文献:

[1]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2]魏收.魏书:地形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608.

[3]咸阳市渭城区文管会.咸阳市渭城区北周拓跋虎夫妇墓葬清理记[J].文物,1993(11):35-39.

[4]员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七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268.

[6]贺知章.杨执一墓志[M]//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114.

[7]吴纲.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8]杜葆仁,夏振英.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J].考古与文物,1984(5).

[9]毕沅.关中胜迹图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0]赵明诚.金石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9.

[1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5):4-31.

(作者单位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载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