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武庙

南诏武庙

武庙坐落于南诏镇西门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关帝庙。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44年、1605年、1679年、1747年、1902年均有重修。庙坐西朝东,进深26.7米,宽14.5米,连庙前埕面积约800平方米。由站楼、两廊、拜亭、大殿组成,大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为十三檩卷棚式。门楼、门楣、墙肩均用花岗石,梁架均,南诏武庙,南诏武庙简介,南诏武庙-漳州市诏安县南诏武庙旅游指南

寻访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弥渡县白崖城和南诏铁柱庙

【广提子原创】,首发于“广提子”微信公众号2021年8月8号

前两章提到,从南诏发迹巍山,逐渐发展壮大,吞并五诏,驱逐河蛮,平灭两爨,建立南诏国254年基业,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对南诏第一代诏王细奴逻禅让和嫁女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得南诏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乌蛮部落获得白子国社会经济力量的支持,白子国先进文化和在洱海地区白蛮宗族势力的拥护,开创了数百年的辉煌。

【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塑像大理双廊南诏风情岛雕塑

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和混乱,有不少专家怀疑“白子国”是否真正存在过。但是业界主流是持肯定的立场。白子国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多个不同名称,如白崖国,昆弥国,建宁国。据记载,张乐进求的先祖果仁在公元前109年被汉武帝封为滇王,其部落原在滇东,蜀汉时期迁至洱海地区。

【白崖旧城遗址远眺图】

公元225年,三国时,武侯诸葛孔明南征,曾在洱海地区九县设云南郡以加强管制,因需要该地区的大酋长来协调各分散的部落,于是册封白子国酋长,仁果的十六代孙龙祐那为“西洱河侯,云南国诏,赐姓张”。龙祐那再传十七代至张乐进求,于公元627-629年,唐太宗封其为“首领,大将军”。公元649年,张乐进求将白子国禅让给南诏细奴逻,此时白子国已经经历三十三代。

*****

【白崖旧城遗址鸟瞰图,可见一大一小两个水塘之间的堤坝】

白崖城在云南大理弥渡县红岩古城村南侧,我为此次实地踏查安排一天时间。从下关自驾到此处不到60公里,很轻松。根据2017 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弥渡县文物管理所对白崖城考古调查,白崖旧城(也称为上古城)在古城村南侧定西岭向东延伸的山梁余脉上,时代应在南诏早期,也是唐代前期。我攀登至附近山峰俯视,想象着当时白崖城这座雄奇的古城模样。

【两个水塘称为“古城上海”和“古城下海”】

古城村旁有两个水塘,现称为“古城上海”和“古城下海”,当初应为护城河。沿两个水塘间的堤坝走上山坡,可见扇形平缓的山地,便是白崖旧城了。崎岖的山路通向山坡大片农田,我在农田的小径上行走,向上数百米,观察隆起的土丘和土埂,有少数农人在田间忙碌,用小型拖拉机翻动泥土。

【白崖旧城的空中照片,何金龙照片】

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先生的照片看,白崖旧城形状大致呈葫芦形,故当地村民称为“葫芦城”,建于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长条形山墚上。照片左上方可见称为“古城下海”水塘。据报告,白崖旧城东西长约 460 米,东半部最宽处约150米。中部最窄处约 50 米,西端均宽约70 米。城墙轮廓平面周长约1070 米, 城址面积约4.1万平方米。

【各段古城墙挖掘剖面,何金龙照片】

古城墙外侧南北西三面均为陡坡,东面为陡坎断崖。城墙沿平台边缘夯筑。北、西两面城墙相对稍好,均可见隆起的城墙遗存;东、南两面城墙则全部被夷平。上图显示各段古城墙剖面的情况。

【白崖旧城东部

初唐时的洱海地区,有诸多白族部落,有数十个姓,张乐进求的白子国是势力最强的部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白子国并没有统一洱海地区,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形态。直到南诏合并白子国,并进一步灭其它五诏,建立南诏国以后才形成一个组织和行政较完善的统一国家。离开张乐进求的白子国王都--白崖旧城遗址,我决定抓紧时间去探查白崖新城

*****

【“白崖旧城”(上古城)和“白崖新城(白崖城)空中照片,何金龙拍摄】

在南诏灭其它五诏,从巍山迁都大理太和城后,南诏第四代王皮罗阁儿子阁罗凤驻守白崖城,一些南诏王族封地也在这一带。白崖新城(以前称为白崖城)为阁罗凤所建,白崖新城位于古城村南侧,与白崖旧城处同一山梁余脉,两城之间相隔有水塘(即古城上海“和”古城下海“),间距约 100 米。根据发现的许多“十年”字瓦推测,筑新城时间应为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

【白崖新城】

我与古城村一位熟悉情况的老者攀谈后,驱车在附近转了很长时间,目的在于搞清白崖新城的状况。白崖新城地势较白崖旧城更为平缓,城址平面形状近长方形,面积约104500 平方米。上图红色标识区,两个水塘上方,由高大但断续间隔的树木围绕,高出地面的农田和房屋的区域即是新城范围。

【白崖新城东段城墙】

城城墙宽15-20 米,周长约1376米。东、南、 北三面可见明显的城壕轮廓。南城墙中段缺口为南城门位置所在。北城墙西段原有缺口为北城门。

【白崖新城北段城墙】

《蛮书》载:“东北隅新城,大历七年阁罗凤新筑也,周回四里。城北门外有慈竹藂,大如人胫,高百尺余。城内有阁罗凤所造大厅,修廊曲庑,厅后院橙枳青翠,俯临北墉” 。新城内有大厅,从厅后院橙枳位于北城墙之下来看 ,大厅建筑坐北朝南。方形平台上面发现的建筑遗迹与文献所载“大厅”及“修廊曲庑”相合。不过“大历七年”为建城时间与前面“十年”字瓦考古结论并不一致。

*****

以前的“金殿窝城遗址”被误认为是阁罗凤所建“白崖新城”,目前认为可能是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兴建的白崖观音寺。金殿窝城位于白崖新城东北2公里,地处新发村西侧缓坡。我曾见过“白崖城和金殿窝城遗址”省保碑照片,但此次到处寻找未见,问村里老人,才知不久前被移走。我猜想,根据2017年考古调查,“白崖旧城”,“白崖新城”和“金殿窝城”考古调查已有新结论,大概此碑也需要重新定位了。结束了白崖城踏查,我下一个目标是南诏铁柱庙

*****

【南诏铁柱庙

著名的“南诏铁柱庙”距白崖城只有十多公里,位于弥渡县城西北6公里处的太华乡庙前村, 铁柱庙在团山脚下,坐西向东。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庙】

自驾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庙门口停泊。进入院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花卉锦蔟,紫竹成林,砚池拱桥,景色清幽,青石板路,山石错落,游人稀少,身处其中,不禁心旷神怡。

【铁柱庙大殿和“威镇昆弥”横匾】

大殿中间高悬“威镇昆弥”巨匾。昆弥和昆明有关系吗?为此我做了点考究。白崖地区最早为昆弥族部落,称为昆弥国,后白子族迁入,逐渐发展为以白子为主的部落,称为白崖国。两者虽有先后,但史书均说传世莫考。所以白崖国,昆弥国,建宁国,白子国都是白崖部落名称。昆弥与昆明并不相干。我猜“威镇昆弥”在此含义是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禅让于南诏细奴逻,南诏国建立一统天下,威镇昆弥。

【“标绩全滇”横匾】

此匾寓意与上面差不多,是标示南诏国丰功伟绩遍及全滇。铁柱庙建于元代以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和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分别重修。1978年以来,先后修复大殿,石拱桥和大照壁。有清人李菊村撰写的长联:“芦笙赛祖, 毡帽踏歌, 当年柱号天尊, 金镂翔环遗旧垒;盟石掩埋, 诏碑苔蚀, 几字文留唐物, 彩云深处有荒祠”,觉余韵悠长。

【南诏铁柱与题记】

南诏铁柱又称为崖川铁柱,建宁铁柱,天尊柱。铁柱圆柱形,黑色,高3.3米, 直径32.7厘米,圆周1.05米, 重约2069公斤, 分五节铸成。柱顶呈圆锥形凹坑,有三个丫口,各伏以木质雕龙。柱身中间直行阳文楷书:“ 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个字。 “建 极十三年” 相当于唐懿宗咸通十三 年(公元872年),“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代王世隆年号。

【铁柱庙大照壁:《南诏图传-祭柱图》 】

南诏王世隆为什么建铁柱?让我们看看关于此事件最早记载《南诏图传-祭柱图》的传说: 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南诏王细奴逻(方国瑜观点),与七位洱海地区白蛮部落大首领九人共祭铁柱。画中绘两只金乌,一鸟立于柱顶, 随后落在南诏王之肩上,张乐进求遂依天命所示,禅让王位,并嫁女于细奴罗。南诏第十一代王世隆用在当地流行的社祭仪式重现和宣扬南诏初建时广为流传的王权嬗递和“君权神授”神话。方国瑜先生认为,背后真实的历史是白子国与南诏战败后的让位,祭铁柱仪式是张乐进求和其联盟各首领的战败受降。

【南诏铁柱与题记】

南诏王世隆为何要把铁柱立在弥渡白崖城而不是南诏首都大理羊苴咩城? 世隆在位17年中,联盟吐蕃、厉行“去唐化”政策,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由于世隆名犯唐太宗,玄宗名讳,唐朝不行册封礼,致使两国关系破裂。唐咸通元年( 860) ,世隆改元建极,自号“大礼国”,隐喻南诏也同样是礼仪之大邦。他借助中南半岛的宗教力量来抵抗中原影响,又数次引兵入蜀,掠夺唐人才,工匠和财富。铁柱铸造正逢南诏“寇扰西川”之际。在白崖城立柱暗含南诏国政治身份上的示威和对自身政治独立性的再确认,同时宣誓了南诏乌蛮与洱海白蛮血肉相融成为一体的亲密关系。

【《南诏图传-观音第七化》】

图中南诏王第十二代王隆舜赤身礼佛。后两侍者手持水瓶,拂尘,再现君主接受水灌仪式,将自己化身为阿嵯耶观音金像。隆舜还把年号改为"嵯耶” 连续使用9年时间。“嵯耶”汉译即为“观音”。立铁柱的世隆与主持绘制《南诏图传》的隆舜是父子,隆舜即位后,即命绘制《南诏图传》。《祭柱图》以蒙氏有德,张氏禅让的传说,和《观音七化》授命蒙氏建国的佛教故事相结合,进一步宣扬密教观音佛王信仰,隆舜以观音化现来治理国家,以强化南诏国统治的独立性与合法性,并与中原佛教划出明确界限。

【铁柱庙内景】

昆明大观楼著名的长联描写了云南历史上有名的‘唐标铁柱”。有人认为就是南诏铁柱,其实不然。查考史籍, 唐中宗李显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为平息吐蕃扰乱, 派御使唐九征率蜀兵讨伐,大获全胜,拆毁了漾濞江和顺濞河上的铁桥, 并立铁柱记功。关于铁柱的所在地,有两种说法,一是所谓“彼中” 铁柱应在今祥云县内。二是铁柱在点苍山之湍溪。“湍溪”应在点苍山西侧之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 故又称“漾濞铁柱”。但此铁柱确已消失,传说可能被吐蕃销毁,或被南诏王世隆融铸为南诏铁柱。

【铁柱庙内景】

另外,三国诸葛武侯立柱的神话散见于各类史籍当中,分布地域遍及滇黔粤桂地区。但“武侯立柱”的说法并无事实依据。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春发兵南征,从成都出发至僰道之后,分为越隽、牂牁、益州三路,并未经过弥渡白崖地区,所谓武侯在此地立柱,镇蛮勒功, 仅是云南各地区广泛流行的诸葛武侯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已。

【铁柱庙内小戏台】

祭柱是在大理民众中流行的社祭。自元明代以来,弥渡铁柱社祭仪式周期举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弥渡,巍山、南涧祥云等地区的彝族,杀猪宰羊,身着盛装,携带乐器,参加祭祀“铁柱老祖”,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并有云南花灯表演。南诏铁柱庙土主殿供奉大黑天神,号称驰灵景帝,人们把土主请回村寨祭祀,至第二天送回。这个社祭已成为该地区重要民俗

【铁柱庙幽静的一角】

踏查完铁柱庙,我此行也暂告结束。准备回到大理,对南诏迁都大理后的遗迹,如德源城,太和城,羊且咩城,龙首关,龙尾关等处继续踏查。

【本章完】

寻找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山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遗址

寻访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和巍山古城

真武庙和南宋幼主的故事,你知道吗?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元时期,远洋航行几乎是一种生命的博弈。生活在海边的人们认为,向海而生的“讨海”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信仰支撑。为此,海神信仰应运而生,方便祈祷的寺庙接连造起。

始建于宋代,奉祀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的真武庙便是其中之一。宋代,泉州郡守将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的重要场所,自那时起,真武庙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

绿皮 讨海为生 风险颇大

泉州地处东南海滨,自古以来,大批生活在海边的泉州人 因“海”制宜,“讨海”为生,“以鱼盐为业,而射赢牟息,转贸四方,罟师估人,高帆健舻,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

但经营“海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古代,属于高风险行业,“若微遭倾覆,破产随之”。所以, 泉州沿海民众在收成之后,往往“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以此感谢神祇的护佑,祈祷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这其实也是古代民众对生存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相较于内陆,沿海民众更加注重祭拜海神, 泉州真武庙便是古代一处祭拜海神的重要场所。

真武庙,位于今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闽书》载,真武庙(殿)建在石头山上,“石头山,与赤城山相连,山尽处有三石杰出,山阴叠石数筍,危如欲坠,寔不可动。目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 该庙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体建筑有山门、凉亭、大殿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风格。据介绍,真武庙是泉郡道教圣地,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之一。

现如今, 真武庙更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

绿皮 吞海石碑 彰显气概

真武庙主祀北极玄天上帝(即玄武大帝、上帝公),古称“玄武庙”。“玄武”是道教中执掌北方之神,传说他是龟、蛇结合而成的神灵,而龟、蛇又生于水中,所以兼有水神的功能。 宋初,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玄武庙改称“真武庙”,玄武大帝亦改称“真武大帝”。

真武庙山门为四柱三间牌楼式,重檐歇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山门两边墙壁上分别嵌着砖刻人物画,如太上老君、瑶池王母以及八仙等,栩栩如生。山门柱上有对清代翰林庄俊元手书对联:“仰之弥高大观在上,过此以往联步而升”,寓意深长。山门一侧红砖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蟹龙井”字样,前有一口古井,据悉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李氏妇人发善施舍的水井。

登完庙前石台阶,一块天然巨石映入眼帘,石拱出地,宛如龟背。再看上面是 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的阴刻楷书“吞海”石碑。“吞海”意为真武大帝气势可以吞海,它既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为生的生动写照,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张扬了泉州行船人势可吞海的气概。

庙前石埕竖立着一把石刻“七星剑”,据说那是真武大帝的法器,象征其“武”;另有重檐八角凉亭一座,呈八卦形,犹似真武大帝的印玺,象征其“威”。在庙的周围,还保留着8株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树,盘根错节,郁郁葱葱,映衬出真武庙的古老与宁静。

绿皮 翰林古联 一语双关

清道光年间,翰林庄俊元还曾为真武庙撰写了一副对联:“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如今,此联悬挂于大殿门口,供往来游人欣赏。

有学者认为,这副对联一语双关。一来,“紫帽”、“罗裳”是真武庙面对的两座名山,一“脱”一“抛”,尽显真武大帝的气度,而“不整冠”“亦跣足”则生动描绘出了真武大帝洒脱的形象;此联另有一层含义,即隐射南宋幼主逃难至此的狼狈情景:南宋末年,因元军大举南下,年仅9岁的宋端宗赵昰与弟弟赵昺慌忙南逃至泉州。怎奈招抚使蒲寿庚不愿接纳,拒开城门,幼主一行人流落街头,皇亲国戚们当时是衣冠褴褛、狼狈不堪,后来便在真武庙过夜驻跸,因此,真武庙亦有“圣殿”之称。庄俊元所写的“不整冠”“亦跣足”,同样是在描写当时南宋幼主落魄、可怜的形象。如今,读着这副对联,抚挲庙内旧物,追忆那段历史,不免心生慨叹。

真武殿立面墙壁上的镂空石窗,雕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四方之神灵光普照,保护民众平安。来到大殿正中,举头一看,上方悬挂着鎏金大字“掌握玄机”。据说这四个字原为清乾隆年间提督马负书所题,后人依此镌刻成匾。大殿神龛内供奉着玄天上帝,神像披发仗剑,着黑衣、踏龟蛇、执黑旗,威而不怒,雄视大殿。两旁,持戟握剑侍立“四大元帅”(马光华、赵光明、温峤、关羽),目光炯炯,庄重肃穆。

大海的阴晴不定,让收获和风险并存,古人唯有借助真武庙的“神力”来提升在海上冒险的勇气,这是靠海生活之人坚强粗砺的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真武庙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祀奉的玄天上帝,大都是从这里分炉出去的,仅台湾地区就有五百多个相关寺庙。

闲暇之余,不妨来到真武庙,感受海神信仰的独特魅力吧~

编辑 | none

摄影 | 小赖

审核 | 柠七

南京游子山真武庙,值得一去,孔子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