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龟台岩刻画

盘龟台岩刻画

盘龟台岩刻画位于韩国蔚山广域市蔚州郡彦阳邑大谷里大谷川中流的岩壁上,是于1971年被发现的岩刻画,1995年6月23日被指定为大韩民国第285号国宝。该岩石面的规模为宽10米,高3米左右,共有10余个,内容包括巨大的海洋动物、陆地动物和人类,非常丰富,寄托着原始人类对捕猎丰收的愿望。

盘龟台岩刻画是在太和江的支流大谷川的硕大岩石上雕刻而成的,据说这个岩刻画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数代制作而成的。从样式来看,各个时代的表现对象和技法又略有不同,主要分为面刻和线刻两种。雕刻的形象也是千差万别的,有巨大的海洋动物,也有陆地动物、人物、工具等,其中海洋动物又分鲸鱼、水獭、乌龟等,陆地动物则有鹿、虎、野猪、狗等;对于人物的刻画,有面部刻画,也有正面站立、侧面站立以及乘船的模样;工具类的刻画主要有船、栅栏、网、鱼叉、弩等。

盘龟台岩刻画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刻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富有生机,是一处记载了先史人类风俗和生活的最高杰作。

Bangudae Petroglyphs

必去理由:韩国国内最宝贵的岩刻画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韩国[Korea]

景点所在省、州:蔚山广域市 [Ulsan Metropolitan City]

景点所在城市:蔚州郡 [Ulju-gun]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

南阳大地浅山丘陵区存在大量的远古岩石文(岩画),是智慧的先人遗存的信息密码。近年来,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对南阳岩石文遗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判、认真解读,已撰写八篇岩石文试读文章,并从2020年1月起陆续在南阳晚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刊发、转发。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天文学专家孙小淳,带领专家团队于2020年11月、12月,先后两次对南阳岩石文(岩画)中的 “圆盘状星象图”深入考察研究,经过实地观察和测量后认定:该类遗迹应为古代天文星象图,尤其是谢庄岩画遗迹中的天文学内容丰富,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其年代虽尚难确定,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

孙小淳团队的认定对南阳岩石文(岩画)的研究有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对目前发现的类似孙小淳团队认定的天文台、日晷类岩石文进行了分类,发现这类“圆盘状星象图”50多处。

一、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大致分布

目前,梳理出的“圆盘状星象图”主要分布在卧龙区的谢庄、潦河坡、安皋,鸭河工区的杨寨、孟山、高嘴坡,南召县石门方城县清河、古庄店、小史店、杨楼,唐河县的祁仪、马振抚、湖阳等地,包括驻马店市的泌阳县春水镇周边。

这些“圆盘状星象图”均磨刻在较大的岩石上。一般直径2.6米左右,最大直径5米多,每个区域的这类“星象图”之间,相距约10公里,周边还分布有其他形态的岩石文。

二、南阳为何遗存大量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

南阳之所以遗存大量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笔者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南召关庄星象图·满天星

首先,南阳是远古神话的集中发源地。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夸父追日神话等。

盘古开天辟地。南阳桐柏县与驻马店泌阳县(历史上曾归南阳管辖)两县交界陈庄乡境内有盘古山,传说此山就是远古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

《三五历纪》“未有天地之始,混沌如鸡子”“清轻者为天,浊重者为地。中和气者为人。”

天地山河虽非人力所创,但这个传说故事体现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万物改变现状的自强不息精神——盘古带领先民从混沌鸿蒙走向文明的肇始期,逐渐去掉一些动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多一些关心帮助部落人群的人文思想。

夸父追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应龙己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耕父神与丰山。《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唐河板仓疑似日晷

文中的耕父神是原始农业时期,民众对能观天授时, 并掌握耕种收割技能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后世代代当作神灵敬拜。结合丰山南约3公里的黄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几位大王拥有玉钺,分析推断南阳作为炎帝部落的首都或王城是很有可能的,耕父神可能就是神农部落首领炎帝。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从上述文献记载里可以看到——

夸父是与黄帝、蚩尤同时代的人物,夸父部落加入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共同反对黄帝部落。涿鹿之战,夸父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所杀。

弃其杖,化为邓林。邓州的林扒镇,古时称邓林镇,史书记载,邓林就应在今邓州市境内。

邓字造字之初是双手捧五谷敬天之意。邓州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北方的粟黍和南方的稻都能在此种植丰收,是五谷丰登、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种植的地方。邓林不是树林,是古人认为的极少能种植多种农作物并取得丰收的福地。

这些神话传说说明一个问题:南阳在远古就是一个文明相对昌盛之地。

二是,南阳是炎帝、黄帝早期会盟之地。《史记黄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司马迁对传说黄帝踪迹进行实地考察,非常慎重写《黄帝本纪》作为首篇。历史逐渐证明,《史记》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易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从遗址考古上看,仰韶文化,南到邓州、淅川南部的河南省与湖北省的交界处。屈家岭文化北到黄河南岸,南阳分布甚多,与仰韶文化层交织叠压。

方城一里坡圆盘

推测神农部落后期的首领烈山氏姜榆罔炎帝时期,由于气候变化,蚩尤部落的侵扰,被迫向北侵犯黄帝部落,爆发了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的大规模战争,战争发生地就应在南阳。最终两大首领结盟。据张建国、蓝成云等文化学者研究,炎帝与黄帝结盟地,就在南阳市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山上

第三是考古发现。南召小空山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场所,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南召小空山遗址、淅川茂堂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南阳理工学院孙保瑞教授收藏有数千件打制石器, 尤其在南召小空山遗址周围捡到的阿舍利石斧,是旧石器的标志性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南阳人类文明已走在同时代的前列。

太子岗遗址黄山遗址、小张庄遗址都有8000年前裴里岗文化层;黄山遗址发掘出7000年前的独玉加工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玉作坊;八里桥和仓房遗址有仰韶文化层和屈家岭文化层多层相互叠压分布,说明中原的仰韶文化与南方的屈家岭文化两大不同文化部落在南阳发生交流融合。

6500年前遗址,如淅川仓房和邓州东八里桥遗址都出土有陶器、独山玉器。

4000年前的人类遗址遍布南阳。黄山遗址、八里桥遗址等,已发掘的史前遗址文化层清晰,深度有6米之多。从8000年前裴里岗文化、仰韶早中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到4000年左右二里头夏文化连绵不断。

第四个原因是南阳古代封国林立。尧的儿子丹朱被封在淅川的丹水,四岳之一的吕氏封吕国,仲康之子封于邓地,夏时少康王的次子曲列封于方城八里桥的缯国……

从以上简单罗列可以看出,从50万年前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原史,南阳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宜居地。

第五个原因是,南阳的地理枢纽位置。南阳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开阔、直达荆襄,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四季分明,藏风纳气,是古人天文观测的理想地和原始农业适宜地。

南阳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远古时期,人类随气候环境的变化而迁徙,气候变暖往北部迁,气候变冷向南迁徙,南阳盆地就成了南北部落迁徙的必经地、宜居地。北方粟黍和南方的稻均能在南阳种植,南阳是盆地同时又有丘陵和大量的浅山区,这样的地理地貌也让这里成为部落族群栖息的最佳场所,也成为东西部落迁徙的理想之地。大量岩石文在这里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南阳岩石文(岩画)记录了什么

南阳岩石文是远古文明的一部天书,目前试读的仅是冰山一角,但已取得一批可喜成果。

生殖崇拜研究。南阳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先民在岩石上雕琢的生殖崇拜图腾。这些男根女阴是先民祈求多生子女、部落兴旺的图腾。

在南召县石门乡等地发现远古蚕形图腾,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蚕文化崇拜的蚕图腾,是先民的蚕神,同时也揭示出一个可能:南阳是人类华夏民族最早养蚕、抽丝并制成丝织品之地。

发现远古文字。目前,已从南阳岩石文中解读出50多个字, “人”“天”“文”“玄”等20多个甲骨文都在岩石文中找到对应的字。所以我们说,岩石文是甲骨文的根,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研究甲骨文的活基地,从岩石文到泥陶文到甲骨文,文字的形态、寓意、刻写方式都可能承续起来。

南阳岩石文的研究,对甲骨文的研究、释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现石刻的太极图、太极龙。研究认为太极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石刻龙。

在南召县石门乡发现中国最早的“王宫”。“王宫”周围设有政治区、教育区、玉骨器加工区、天文历算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是王的政治中心,也是王分封仪式地,合符之地。

发现一批具有天文观测功能的星象图、岩画天文台、日晷。岩画天文台、日晷上,不仅雕刻有星象图,还具有祭祀等功能。

至今,南阳岩石文已得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先秦史学会等专家、学者认可。

四、对柳树沟“星象盘”的试读

鸭河工区柳树沟星象盘(拓片)

柳树沟“星象盘”是目前发现的众多“星象盘”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这里从其所处地貌、星象功能等角度进行一个试读。

试读的“星象盘”位于鸭河工区柳树沟斜坡岩石上。它与周边最高的一块岩石(蒸馍石)相距约50米,岩石因独立突起,上部似球形,当地群众称其为蒸馍石,其上刻有多个凹穴,一旁有类似“日”“月”的打磨凹穴。试读的“星象盘”东约50米又有一直径2.8米的圆盘, 圆盘正中间有一直径15厘米的圆形打磨孔,深20厘米,上圆下方,应为日晷。

试读的“星象盘”直径2.6米,依斜坡地形打磨掉30至40厘米的岩石,圆盘边缘低于周边5至15厘米,目前看虽不平整但刻磨光滑。靠近圆盘外壁周围刻有四组凹穴图案,分布于东北、东方、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左下方还有双排六连穴两组,左上方有双排五连穴一组和双排十一连的凹穴一组,圆盘南部有两条刻线相距41厘米,打磨的平行线横贯东西端壁, 一条向西延伸, 其间有大小不等散在凹穴。大盘以外上部右侧有一组双排七连凹穴,右侧中部刻数量不等凹穴,左侧亦有散在凹穴,圆盘中间亦有其他分散凹穴。大盘下部有数组凹陷图案,突出有三组,自左向右排列。

星象盘的外壁,推测是象征黄道,即太阳运行的轨道,它是古人最易发现最明显且不可回避的天体运行轨迹。

鸭河工区柳树沟日晷盘

四个方位近外壁的四组凹穴代表四象,四象是在黄道附近与太阳一起运行的四组恒星天体,后人称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每象有七宿共二十八宿,是古人观天象得到完善时空观,能够较准确定时节、定方位,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古人开始对星象的观测,应是依太阳月亮、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商参昴星、二十八宿等次序,上古原始农耕初期观天者只能对天上最明亮如心宿2,昴星、北极星、北斗七星等星观测,该图星象已有数个亮星,说明观测水平已大幅提高。

左上一组五联穴、左下有二组六联凹穴,是中原岩石文最常见的图形。星象盘应系记录特殊重要事件,如天盘是记录某一年的夏至或冬至的天象图,或多部落共推的新王上位时,部落认为吉祥的天象图。李建恒认为,双排六连穴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图式历法,每个凹穴代表一个节气点。

中间两条类似平行线的浅沟横贯大圆盘,应是代表天上的银河。

中心的凹穴虽不是圆的正中心,但它与盘外正南的刻画纵线在一条直线上,是该盘的正南正北向,应代表北极星。

汉代的二十八宿图的中间也是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北极星与黄道中心形成一个中轴,率北斗七星并带动二十八宿及其他众星,周而复始运转的状态。

天文历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上古时代王权的合理合法性的最重要基础。上古部落从渔猎、采集走向从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古人对时间的确立最重要可能也是唯一途径只能从天上寻找。农耕文明只能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产生,像黄河长江流域,播种的时间最长只有10天左右,种早、种晚都面临减产或绝收。所以,古人面对苍茫天际观日月星辰斗转星移,发现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以此指导部落民众播种、收获。

鸭河工区柳树沟蒸馍石

《太乙金镜式经》:“昔煫人氏仰视斗极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煫人氏依靠观测北斗星辨东南西北,并制立历法,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观天定历走进人类的生活。煫人氏也是钻木取火发明者,不仅是当时部落的大首领,也被后人尊为三皇之一。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中原地区的古人常年都可以观测到其活动轨迹,斗柄运行轨迹可以对应方位及四时,但一年的天数只是大概,方位和四时不准确,必须引入其他恒星作为观察对象,二十八宿中亮度最高、最便于观察的是大火星(心星2)。对它的观测所制定的历法,也就是历史上的大火历。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更高,为了更准确观测天象,就需引入测量星座的稳定坐标系统,最易想到的最方便的就是以地平面作为坐标系,以每次日出或者日没入地平面的周期为依据而制定历法,观测每天太阳刚要升出时恰好位于地平面之上刚刚出现的恒星,并观测每天太阳落入地平面后在同一方向跟随太阳落入地平面的恒星,利用地平面为坐标系观测日出、日没位于黄道附近的恒星活动规律。因日出或日落在地平面以下,仍有晨光或余晖,对恒星的亮度要求很高,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中最亮的恒星,对大火星的观测,从而认识苍龙系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通过参星的观测进而对白虎象系的奎、娄、胃、昴、毕、参、觜七宿的规律认识,逐渐掌握四象二十八宿的规律。

双排六连穴道

上古时代王权重要的基础是观天授时,教化百姓,观天制定立法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或直系血缘儿孙手中。

《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大,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不长,但大部分叙述尧派大臣到四方观天授时,说明观天是当时帝王最重要的事情。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文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尧说:舜,天文历法你一定要亲自操作实践,把测日影的表控制在手中,掌握中正治理天下。

星象盘东50米的圆盘,直径2.8米,圆盘中间高,周边低,盘壁的边缘最低,其上有成对六联凹穴和四联凹穴,中心的大凹穴,直径15厘米,深达20厘米,上圆下方,这个盘是测日影的日晷。在远古时代,测量日影是一项严肃、神秘、神圣的工作,是由部落首领或王亲自掌控,要么与自己有直系血缘的贵族成员去掌控。它的程序步骤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日晷中间所立木杆上面还要刻上文字符号以示王权。结合唐河县祁仪镇板仓村小山的大盘中心大凹穴周边有四个小凹穴,两两对称分布东西南北,若对称两两连线呈垂直状,试读四个凹穴,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的重要节点,日晷中心凹穴也是上圆下方,测日是通过白天测日影来实现的。

蒸馍石上有成对和散在的凹穴,在北侧石壁上,有类似日月刻画符号,推测其上凹穴也是刻画的星象图。蒸馍石与日晷、星象盘共同构成以星象盘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白天测日影,晚上在蒸馍石上观星辰,把特殊时间的天象刻到星象盘上,定期由王召集各部落祭祀上天,并对臣民授时和教化。

五、对岩石文年代的推断

岩石文(岩画)的年代确认,是国际上一个公认难题。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其上记录的事件背景年代,间接地推测出大致的年代。

笔者在2011年曾经提出,中原岩书岩画与黄帝炎帝蚩尤三个5000年左右的人文始祖有关。

当时由于气候变热,雨水多,非常潮湿,荆棘茂盛,无田可种,蚩尤部落打败炎帝,炎帝被迫北上侵占黄帝部落的南疆——南阳,并在南阳建立“王都”,观象授时,记载重大事件的岩石文就应在那个时代出现。后,蚩尤部落强力崛起, 并最终成为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对炎帝挤压,炎帝无奈, 一次次向北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最终与黄帝部落结盟。蚩尤在涿鹿之战被杀后,原来的部落联盟自动解散。后,颛顼帝把天象观测权收归颛顼帝一人,或其直系血缘的儿孙去执行。南阳的观象台,记录天象的大盘,可能是那个时期的文化成果。

六、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的特点及其文明探源价值

南阳发现的远古“星象图”具有以下特点。

时间悠久。目前史学界在洛阳嵩山发现有西周早期观星台;山西陶寺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台最早为尧帝时期。南阳发现的石刻的远古“圆盘状星象图”,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

数量大分布广。目前发现的“圆盘状星象图”已有50多处,散布于方城、鸭河工区、南召、卧龙区、唐河等地。

独立成体系。对柳树沟“圆盘状星象图”体系分析,有日晷功能、天文功能、祭祠功能,自成体系。

“星象图”周围刻画图案不是简单的日月人等符号,而是立象以尽意,其意可解,能表达先民的意思。

星象图在南阳大量出现,说明远古时代的南阳应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推测为远古时期“王城”所在,结合前文分析,极有可能是炎帝或黄帝部落的中心。

观天授时是古代王权最主要的活动,南阳出现这么多“星象图”足以说明南阳是华夏文明的源起地,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价值。正如学部委员宋镇豪题“中国南阳,文明先声”“南阳原史,文明之光”。

(来源:南阳日报)

江津:灰千岩摩崖壁画改写南方无刻制岩画历史

灰千岩摩崖壁画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 孔令磊 摄影报道)莫高窟大足石刻等均是古代石刻艺术鼎盛时期的杰作,而在重庆江津四面山,虽无这些石刻艺术的巅峰杰作,却有一块历史文化价值丝毫不逊于这些石刻杰作的灰千岩摩崖壁画。

9月6日,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重庆行采访团来到灰千岩摩崖壁画采风。灰千岩摩崖壁画长102米、高30米。岩画上有清晰可辨的牛、熊、鱼、山羊动物图像十余种,可辨认的动物形象约有40余个,刻画的动物有鱼、羊、熊、牛,既有全身的造像,又有局部的勾画。有的图像大小相叠,有的独自成形。

记者看到壁画中的山羊、黑熊、剑鱼、群牛等等形象栩栩如生,整块岩画以点成线的方式凿刻,看似随意而随意中却凝炼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某种强烈的意象。据了解,这幅凝聚着原始巴人智慧与勇气的壁画,不但填补了巴渝地区摩岩壁画的空白,而且成画时间大大早于著名的云南古代摩崖壁画,把重庆原始巴人的历史及巴蜀文化上溯了1000多年。

记者在灰千岩摩崖壁画采风

据工作人员介绍,灰千岩摩崖壁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原始巴人劳动、生活和文化的结晶,是南方罕见的具有北方草原体系的刻制岩画,改写了过去南方无刻制岩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1992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远古巴人,凭着简单磨制的石器、骨器,却能在峭壁悬崖上制成这幅巨型岩画,无不让后来者叹为观止。而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在这绝壁上艰难地刻制这些图画呢?是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还是以画显示获取猎物的多少,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富与力量?还有那些至今未能破译的神秘符号,这都给后人留下的一个个难解之谜。

记者另悉,目前,江津区文管所准备将灰千岩崖画部分按比例复制,将复制的灰千岩崖画和其拓片放入江津区博物馆中展出,供游客观赏学习。

灰千岩摩崖壁画介绍

比“红岩天书”更神秘,台州古岩画群的密码,你能解读吗?

岩画是史前的人类祖先刻绘在岩石上的图画,描绘、记录了远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原生态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先民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台州,除了最为出名的仙居蝌蚪文,还在临海三门陆续发掘了不少岩画。

三门最新发现的古岩画

继今年3月、5月在临海牛头山水库库区、杜桥东峙山发现古越族岩画后,近日,台州考古爱好者们又在三门小岭下村,再次发现古岩画,该村岩画体量之大,令人震撼。

三门小岭下村岩画就在山脊的左侧。

与台州其他地方发现的岩画不同的是,这里的岩画成分复杂,形式多样,有数十个。

其中,有三个棋盘形图案,这种图案类型在仙居岩画、临海杜桥镇东峙山岩画中都出现过。

有一个蛛网状图案,这个图案在台州少见,在已发现的仙居岩画里也没有类似图案。

还有鱼刺、镰刀等图案,许多岩画因风化等原因,线条依稀可见,但图形很难辨认。

这些岩画线条纤细古拙,凿痕不深。大部分线条宽不到1厘米,有些只有两三毫米,深度大多在2毫米左右。单个岩画面积都较大,最大的面积约0.3平方米。

八卦图

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峋看了资料后,认为部分图形风格与仙居岩画相似,可初步判断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岩画。

马的图案

船的图案

但是,该处岩画又出现多个船形图案,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

这些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意义上的图案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一切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科学测定和深入解读。

秦汉时期的“星空”再现三门

这处古岩画出现在三门县花桥银山村,仔细看,岩画有点像星像图,有种远古的神秘感。

岩画刻在一块微微倾斜的平坦岩石上,朝东南方向,面积范围有四五平方米。

观察岩画,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特征:

➥岩石上刻着3个大小基本相同的圆环和10多个大小不一的圆点;

➥其中两个圆环明显是一个组合,每个圆环中心有一个圆点,下方连着8个圆点。

➥另一个圆环相对独立,中心也有一个圆点,下方连着一个圆。

3个圆环直径约10厘米,圆弧线条约1厘米宽,其他连接线稍微窄一些;圆弧和连接线刻痕都较深,最深的超过1厘米。10多个圆点刻得更深,最深的约2厘米;大的圆点能放下半个鸡蛋。

专家经过仔细考察,认为此处岩画的构图与目前已发现的台州其他地方的岩画风格有很大不同。

从图案特点、分布结构等角度看,此处岩画的内容很可能是星象图,年代可能在秦汉时期,或更早。

宋朝发现的仙居蝌蚪文

在台州,最为有名的岩画应当是仙居的蝌蚪文。

高达百余米的韦羌山上,人工镌刻的奇异图案符号布满了这片崖壁,它们近乎圆形,头粗尾细,形似日纹、月纹、虫纹、鱼纹,与蝌蚪极为相似,故被称为“蝌蚪文”。

台州现存最早的府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着古岩画最初的探索脉络:“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云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其后守阮录携吏民往观,云雨晦冥,累日不见而旋。”

北宋县令陈襄任职仙居期间,其《韦羌山》诗云:“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

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之上?是怎么镌刻上去的?这些奇异的图文符号又有什么含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而这一谜题,也至今没有破解。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仓颉书、夏禹书、夜郎天书、贵州红崖天书四川巴蜀符号、云南的东巴文、绍兴禹庙的岣嵝碑文字和仙居蝌蚪文。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也最难解读。

仙居岩画填补了浙江省岩画考古的空白

2002年,对于仙居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

那一年,时逢第二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仙居朱溪中学美术教师丁雨亮,发现了朱溪小方岩一块岩石上的几个图案——后被证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留下的岩画。

似女巫舞蹈

朱溪小方岩岩画位于仙居县朱溪镇东北角的小方岩山,目前发现较大的有两处,一处在山顶,俗称“狮子耳朵”处海拔约400米;一处在岩前村东南、俗称“小方岩下”,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狮子耳朵处之岩画,刻有似鸟、似鱼、似人、似马像二十余种,风格古朴,线条粗细不等。从岩壁上,隐约可以看出女性巫师在占卜或者舞蹈着,她的周围分布着多种多样的不同岩画形体,很像是在一个描写群体性活动的场景。

据了解,在中国,岩画主要分布于北方西南地区,以前仅在台湾万山福建华安江苏连云港广东珠海香港发现。仙居岩画的发现,打破了浙江无岩画的历史。

之后,仙居各地的岩画相继被发现——广度中央坑摩崖石刻两处,总面积7.6平方米,有阴刻酷似象形文字的图纹10个;上张西塘岩画有三处,五个分布点,分别为高山塘岩画一处,大岩塔岗岩画一处两个点,冷水湾头岩画一处两个点……

到目前为止,仙居发现岩画近10处,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总体保存完好,各类图纹220多个。2013年3月5日,仙居岩画群(由小方岩、西塘、送龙山中央坑四处组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塘村的锄形(上)和蛇形图案(下)

西塘村矩形图

西塘岩画

广度中央坑石刻

更多专家认为,仙居岩画分布广泛,属于自成体系的人类早期的岩画群落,最大的特点在于农耕文明印迹,弥补了全国岩画的一个空白点。

路桥岩画歌颂安居乐业

同样是在2002年,路桥共和村茅草山南小山坡也发现了岩画。

这些散落山间的岩画,在高约10米的峭壁上,在依稀可辨的纹路间,发现似“王”字、太阳(轮子)、斧头(编钟)等图案。主块岩画画面朝南,高2米、宽4.8米,保存基本完整,刻有戉形、人形、飞禽走兽、八卦纹……据推测,这片区域的岩画最晚不过秦汉至南朝时期。

岩画上的鸟,有专家认为就是象征着太阳的金乌。共和岩画上刻着的“双鸟朝阳”图案,在举世闻名的河姆渡遗址中也曾发现,区别仅在于河姆渡的图案为“双鸟相背”,而共和岩画上则是“双鸟相对”。

这两个较为明显的图案边上,还有较为模糊的“太阳”、“戴冠之人”等形象,有专家据此推断,这和东瓯古越先民的“太阳鸟”信仰息息相关。这就意味着,早在秦汉时期,台州黄岩、路桥地区就有较为稳定的农业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之余,祈求来年丰收,并歌颂着当时的当权者。

临海发现新石器时期岩画

今年3月,在临海牛头山水库区的一个峡谷里,发现了一处距今3000-4000年的岩画,这对台州考古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这块神秘的岩石在牛头山水库区的山脚下被发现。

因为多年来这里乏人问津,岩石大部分岩体都掩盖在泥土底下。经过清理,这块长约2米、宽约1.5米的刻有图案的岩石露了出来。

在历经长期的风雨侵蚀和阳光暴晒后,有一小处岩体已经分化剥落,余下的岩石虽然表面被附着物遮挡,但其刻画图案清晰可辨。

岩石上的图案多样,排列密集,由多个“田”字格形、人物形、鱼骨形等符号组成。它们线条流畅,笔划粗犷有力。至今,这些图案线条仍有1厘米粗、0.3厘米深。

岩画周围曾有古村落和古寺庙山地上可找到宋明时期的砖、瓦、瓷器等残片。它还与小芝峙山头遗址(8500年前)相距不到10公里。

周边村民口口相传,说这些岩画是先民刻在岩石上的当地地形图。但考古爱好者们却不这么认为。

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彭连生与省里专家探讨后,鉴定此处岩画估计距今3000-4000年,为新石器时代岩画。

杜桥岩画可能是藏宝图?

今年5月发现的杜桥岩画位于杜桥镇东峙山的山顶上。这处岩画就刻在山顶一块裸露的岩石上,面积为1平方米左右。岩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半圆,半圆里有一个大的“田”字格,“田”字格里有4个“米”字型图案——有人形容这种图案为棋盘形;右边是10多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导致岩石有些风化,目前这些岩画的线条仍有1厘米左右宽、0.2厘米左右深。

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彭连生认为,这些岩画图案跟仙居、路桥等地岩画风格相似,应该是属于同一时期的,即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当地有些村民称这处岩画是藏宝图,记录了那时的宝藏所在地,也有人称只是普通的图腾崇拜。

不数不知道,原来台州有这么多岩画!

据台州岩画爱好者们统计,台州岩画的图形主要有太阳形、人形、鸟头形、蛇头形、凹穴形、骨架形、梯形、房屋形等。它们有的像“天书”、有的像“星空图”……于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台州的不同地方。

这些未被解读的岩画,汇集了台州农耕文明的印迹,它们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这一切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科学测定和深入解读。

著名作词家施翔、作曲家黄于群指导,椒江推出2018年度原创歌曲《向往大陈岛》,深情地表达了大陈岛垦荒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情怀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