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师 两座小城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者按

每个县城,几乎都有着悠长厚重的历史,保留着纯正的人间风物:庙会、戏台、集市、街道,还有那让人耳熟能详的老家美食。县城,代表了很多人的生活底色,也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目前,我省有21个县级市、80多个县。从今日起,本版推出“县城·风物”栏目,我们试图带着读者一起,来到那些小城,了解那里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品味那些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遇见不一样的中原风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大明

2500多年前,思想家、哲学家李耳出生于楚国苦(hù)县厉乡曲仁里(今我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效力周室之后,他西行云游。经过函谷关(今我省灵宝市函谷关镇)时,在关令尹喜挽留下,他写下五千言《道德经》,然后骑着青牛走出关去,孤独而潇洒地消失在历史深处……

绘图/王伟宾

时光流转。“上善若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中闪耀着智慧火花的箴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豫东的鹿邑和豫西的灵宝,也因为这样一位文化名人而结下奇妙的缘分。除了学术、文化交流,它们还结为文化旅游友好城市,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两地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活动期间,两地百姓到对方城市游玩,景区门票优惠或免费。

沧海桑田。这两座小城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换了容颜。4月初,记者先后赶赴鹿邑和灵宝,走进它们的历史和当下,也走进了独特的烟火人间。

鹿邑鸣鹿之地,旧貌换新颜

认不出的故乡

清明节前夕,在郑州开往鹿邑的一辆大巴车上,几个结伴归乡的学生叽叽喳喳,讨论着接下来的两三天在哪里聚会,“就在明道城广场碰头吧,那边开了不少新店,有几家还是‘网红’。”“晚上可以去闫沟河附近转转,那边的夜景可美!”

几位年轻人口中的“明道城”“闫沟河”,恐怕会让不少长年在外的鹿邑人感到些许陌生。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城关镇”“大隅首”“老君台”“面粉站”“消防队”“硫酸厂”等称呼,才是他们熟悉的老地名。如今,走在大街上,写有“鸣鹿”“仙源”“真源”“伯阳”“卫真”“紫气大道”等字样的路牌不时映入眼帘。当地文化学者陈大明向记者介绍,这些年来,鹿邑新老城区的街道命名,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几千年前, 鹿邑水草丰茂、麋鹿成群,故名“鸣鹿”。而其他大部分名字,则与老子文化有关。比如唐时,鹿邑名为“真源”,意为“真理(指《道德经》)的发源地”,到了宋代改为“卫真”,意即“捍卫真理”。

鹿邑境内的千年白果树 孙广合 摄

曾经,“老一高”——当时的第一高级中学——早上的钟声会传遍大半个县城;县里一条东西大街,从这头儿走到那头儿也不过半个小时;逛街就去百货大楼,买菜就去南关菜市场,散步遛弯儿去“老城墙”——现在的陈抟公园一带。如今,随着商务中心区(老百姓一般称作“新西区”)、老子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加上“五河治理”“亮化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人们休闲娱乐多了不少去处,人民公园、涡河湿地公园惠济湿地公园、上清湖……算起来,共有四五十个游园项目。

“街道干净了,可以玩儿的地方多了,各种车辆的摆放整齐了,河里的垃圾也都消失不见了,几年不回来,简直认不出老家的样子了。”这是很多在外工作的鹿邑人回到家乡的第一感觉。

县城的面貌变了,但人们骨子里的一些东西没有变。对于老子,鹿邑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从古至今,它都是城乡居民一种非常朴素的精神寄托。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老君台、太清宫都是香火不断。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会推荐学生们阅读注释版《道德经》《老子的传说》等相关读物。老子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在鹿邑,为客人敬酒三杯时,常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甚至连小孩子穿的虎头帽、虎头靴,据说也带有纪念意味——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那一年正是虎年,老子出生时乳名叫做狸儿,亦有小老虎的意思。

忘不掉的乡味

大部分时候,鹿邑话跟豫东普遍流行的方言保持一致,比如“笔”念作“北”,“木梳”念作“木佛”,“扔掉”叫作“拌(ban,三声)喽”,晚上有月光处的地方叫“月明地儿”,“什么东西”说成“啥家什”,不讲卫生叫作“邋糊”,但它也有一些独特的味道,跟老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大明介绍,在当地,一个人办事不按规律、不讲理,叫作mu(二声)道——《道德经》的“道”;说一个人处处占便宜、出风头,叫作“强梁”——《道德经》中有一句“强梁者不得其死”,原意是“事物长时间处于失衡状态,结局会非常不妙”。

辛集的麻花和烧鸡,观堂的麻片和月饼……美食,总是能勾起大多数人的乡土记忆。来到鹿邑,就不得不尝尝当地独有的美食——磨糊,口语一般称为“妈糊”。它营养丰富,年轻的母亲们常用它来喂孩子,补充乳汁的不足,故有此名。

鹿邑“妈糊” 胡洪涛 摄

小小的一碗妈糊, 起来并不简单。“头天晚上开始泡豆子和小米,一泡就是六七个小时。到了凌晨三四点,用石磨把豆子、小米分别磨成浆,然后加水过箩,沉淀过滤,直到面浆干净而黏稠。”一家妈糊摊的老板向记者介绍,等锅里的大豆浆烧开,将小米浆迅速倒入,等到大火再次烧开,妈糊就成型了。

直到现在,一些商贩仍会将做好的妈糊盛在“瓦盆子”里,形如大缸,外壁裹着白棉布,夹层里往往填塞着麦秸,便于保温。一碗热气腾腾的妈糊上桌了,上面撒着一把腌制过的咸黄豆,一口下去,醇香的气息便沁人心脾。若再加上一盘肉盒扞(han,四声)鸡蛋,一根油杠裹豆皮,对鹿邑人来说,就是一顿完美的早餐……

晚上,在闫沟河边,人们散步、聊天、跳舞,孩子们也喜欢聚在这里,嬉笑打闹。霓虹灯装饰的桥梁熠熠生辉,干净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微风吹拂,清甜的空气中仿佛飘荡着一丝丝幸福的味道。在一家中学当教师的小田说,看新西区这边环境不错,本打算在这一带买套房,后来想了想,暂时放弃了这个打算,“从这里骑车上班居然要20分钟,太远了!”——这个让人吃惊的理由,或许道出了小日子的真谛。

宝鸡鸣闻三省,文化交融

抹不去的传承

相传在黄帝时代,夸父族的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在奔向大泽的路途中,他因口渴而亡,身躯化作了夸父山,手杖则在黄河岸边化作绵延数百里的桃林,这里,就是现在的灵宝……坐在从郑州一路向西的高铁上,脑海里涌出了这则神话传说。突然,车窗外闪现出黄土坡上的几处窑洞,还有几架风车,于是便意识到:快到了!

出了高铁站,接车的师傅决定不绕路,从一座山中穿过。途中,他来了兴致,停了车,熟门熟路领着我步行几百米,站在半山腰眺望黄河。远远可见,河岸边是绿油油的麦田,还有大片大片的粉色桃林,煞是好看。

在市区,文化学者彭军平向记者介绍,除了源于“夸父追日”的名字“桃林”,古时的灵宝一带亦称作“弘农”“恒农”“湖县”等,周时置函谷关。公元742年,唐玄宗由一个梦指引,派人从函谷关尹喜的故宅中挖出一个竹简“灵符”,上写一个“桑”字,意思是要鼓励百姓养蚕植桑、发展农业,遂改年号为天宝,桃林县也因了这“灵符宝贝”而改名为灵宝县并沿用至今。如今,函谷关景区依然保留着“玄宗改元”的遗迹

灵宝亚武山景区

彭军平介绍,曾经,老县城最繁华的地方是慈禧行宫一带,但不幸于1938年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1959年,县城迁到虢略镇。改革开放后,灵宝在弘农涧河以东建起了新区,后来在长安路以北建设了北区。这么说起来,所谓老城区,指的就是涧河以西、长安路以南了。

果然,在新华广场、桃林街一带,可见 新华书店、银行和邮政局等老建筑,附近的桃林街——又叫农民街,现在仍然热闹非凡。

在老城区的地标建筑之一——三仙鹤雕塑附近,记者见到了40来岁的《老子传说》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清华。“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黄清华介绍,作为老子写出《道德经》的地方,灵宝民间对老子文化的传承发扬可谓绵延不绝,像她一样能够熟练讲解“上善若水”“紫气东来”“玄宗改元”等故事的乡民不在少数。

“这些年,灵宝也一直在打造老子文化品牌,让《道德经》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入户,让传统文化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黄清华说。

离不了的生活

作为“苹果之乡”“黄金之城”,灵宝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素有“鸡鸣闻三省”之说。灵宝豫灵镇位于我省最西端——每年12月31日傍晚,总有人来到这里,目送当年的最后一缕阳光从起伏的山峦中缓缓消散,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这里也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彭军平介绍,比起豫剧,这里的老百姓更喜欢山西的蒲剧和陕西的眉户戏;灵宝方言也更接近于陕西话,“山”读作“三”,“水”念作“sei”,“痴”读作“ci”,“我”的读音则是“euo”。

灵宝烧饼夹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名声在外的灵宝“肉夹馍”,在当地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烧饼夹肉”,口语偶尔称为“馍夹肉”。在长安路和开元大道交叉口东南角不远,有一家店的匾额上写有“灵宝小吃”字样——这也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打造的特色小吃品牌。门口,一位三十来岁的师傅正在熟练地制作烧饼夹肉。“陕西的肉夹馍做法是要把肉剁成末,做馍用的是发面,咱这边用的是死面,馍表面的缠丝越多,说明技术越好。剁出来的肉是成块儿的,有嚼头。”这位师傅说,店里一天能卖七八百个,生意不错。

当然,除了烧饼夹肉,当地还有一生凉粉脂油饼羊肉汤等多种美食,满足着人们的味蕾。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石子馍。在涧东区尹庄村的一处早餐摊位,记者看到,一两位师傅将混杂了食油和作料的筋道面饼放在黑黑的豆石上炕烤、煎熬,不一会儿,面饼变得焦黄鲜亮起来。出炉后咬上一口,外酥内软,咸香味厚。

几年前,老家是湖北武汉的沈诚,通过“金城人才引领计划”来到灵宝工作。初来时,沈诚觉得灵宝很小,但配套设施完备,城区规划合理,给他一种包容向上的印象。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里的文化:从夸父逐日到黄帝铸鼎,从函谷风云到老子著经,从社火表演到灵宝春晚……如今,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闲时,沈诚喜欢陪着家人到金水湖公园和文化养生园等场所散散步。在慢生活中,他感受到了许多美好。“也许,这里就是我的归宿啦!”沈诚说。

Hash:e8b6b086b9b18cb94a5000ef019d82dd765b01ab

声明:此文由 河南日报客户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