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卤肉

制作卤肉的主料是猪头、猪尾巴、猪肘和猪蹄。原料经过洗净切块后,加入花椒、大料、丁香、桂皮等十几种调味料,大约炖八个小时,肉烂汤浓,香气四溢,下午四点左右就有食客来吃了。舀一勺放在碗里,浇上蒜汁,蒜与肉的香味相互交融,吃一口,满嘴留香,再来一个用肉汁浸泡的火烧,堪称一道美味的下午茶。

逛洛阳孟津传统古村落,尝豫西特色美食横水卤肉

生活领域创作者

随着“吱呀”一声,斑驳黑漆的院门被缓缓打开,冬日的阳光透过门缝乘机也挤了进来。苍老的门楣,生锈的门环,向人诉说着这是一座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清代老宅。

洛阳孟津县的横水古镇,位于孟津西部,黄河南岸,紧邻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因镇区的河水由南向北流黄河而得名“横水”。

从青砖铺就的狭长过道里穿过,对面迎客墙下,小草已经泛黄,在寒风中摇曳,与掉落在地上的瓦砾相依在一起,守着寂寞的时光。

宽大的三进式庭院,这是一个富贵人家的院落,气派的正、厢房,印有祥云灵芝图案的砖雕,精致的红色雕花木门,无不彰显着这户人家的富足。那时的横水,商业发达,市井繁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仓库货堆如山,每天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这样的深门大户,让人瞬间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令我感兴趣是后面的绣楼,楼上是小姐的闺房,小姐美丽娴静,有侍女日夜陪伴,每天在这里弹琴作画,看花开花落,度过了快乐的少女时光,有时也会低蹙眉头,满腹相思,惦念那个远方的他。

横水自古以来是洛阳西北的重镇,黄帝故里始祖山韩愈故里文公村、古洛水入黄河之门户宜苏山等名胜古迹

横水,自古以来作为兵家必争的古战场,耳畔仿佛传来了战马嘶鸣,金戈铁马的厮杀声,仿佛看到了两军交战的激烈场面。不远处的昭觉寺,历经千年,古老的钟声依然在横水大地上回荡。

虽然时值寒冬,天气却晴好。漫步在横水街头,老屋与红砖楼房并存,一群麻雀在一棵老树的秃枝丫上叽叽喳喳,随后,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老宅的门前,坐着一位戴红色棉帽的老人,手持棍杖,目光追随者我们,或许,前来探访的我们,亦是她眼中的风景

横水古镇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横水卤肉也是相当的有名,和新安的北冶卤肉汝阳的蔡店卤肉并称为豫西三大名吃。

关于横水卤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的故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平定叛乱,御驾亲征至横水附近与部分叛军遭遇,双方随即展开厮杀。当地老百姓为犒劳三军将士杀猪数十头,煮到肉快半熟时,前方突然传来了大批士兵受伤急需草药救治的消息,此时若是再重新烧水熬药,必定会耽误大军行程。情急之下,开药的老中医提出把自己开出的数十种草药投入肉锅中,这样,将士们既能吃肉,又能喝药,还不耽误时间。谁知,肉熟后,揭开锅盖,竟觉香气扑鼻,将士们吃后赞不绝口,精神大振,随后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将士报捷时,将卤肉献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后龙颜大悦,封横水卤肉为国宴御菜。

来横水,自然要品尝横水卤肉啦,七八个人围坐一桌,谈笑风生,一会儿,店家把三大盘卤肉端上来,只见横水卤肉肥瘦相间,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大家急不可耐夹起一块就往嘴里放,细细品尝,嗯,肥而不腻,烂而不化,唇齿留香,果真名不虚传啊!

临走的时候,大家纷纷购买,有买两斤的,有买五斤的,捎回去给家人、朋友品尝品尝。

在寒冷的冬夜,家人或朋友围炉而坐,一盘横水卤肉,一盘油炸花生米,一杯小酒,谈历史,聊时事,唠家常。窗外雪簌簌,屋内笑声浓。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洛阳雪后初晴,喝大石桥驴肉汤,航拍洛邑古城雪景

图片:风不羁

后期:风不羁

飞行:老张

视频记录:老张

拍摄设备:小米note2手机、大疆精灵4

欲善其事,先饱其腹,先为我大洛阳的汤宣传宣传。按照昨天的计划,中午下班后约上老伙计老张准备去洛邑古城拍拍雪景,直接先来东关大石桥驴肉汤解决午饭。匾额是洛阳名家寇北辰先生书写。

洛阳的驴肉汤我还是最爱大石桥的,现在大石桥驴肉汤也开了几家分店,我都去过,个人觉得还是华林新村这家味道最正。

喝完汤满血满蓝出发,顺道路潞泽会馆现在叫给民俗博物馆来张远景。起飞喽

潞泽会馆(现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关新街南头,俗称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占地15000多平方米,该建筑群呈较为严格的中轴对称,坐北朝南,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大殿、后殿,另有东西厢房、耳房、钟鼓楼和东西配殿,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是研究清代洛阳商业交通和古建筑的文物瑰宝。

潞泽会馆,原为山西潞安府、泽州府商人所建,是当时潞安府、泽州府两府(即今长治晋城两市),在洛阳商人聚会之所。现存有舞楼及东西配房、钟鼓楼、大殿及东西配房、后楼及东西厢房等建筑,多为清代建筑遗存。另有石狮两对,古碑石数通等,四周有围墙。

小试牛刀后直奔主题洛邑古城,一进大门正对就是文峰塔了。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高约30米。文峰塔位于老城东南隅东和巷东端,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前塔顶供奉有魁星,前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赐恩”,企盼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之意。

雪后初晴,天气不错。

曲径通幽处

因为是午后,雪化了不少,有点小遗憾。

换个角度给文峰塔来一张

该压轴的航拍出场了

雪后的洛邑古城分外秀丽

给关二爷来张

文庙好多人都不知道吧,小时候也经常来这里玩,走到洛邑古城后的下沉式广场边,可以望到,现在洛邑古城还没开发到那里。河南府文庙位于洛阳老城区文明街,始建于金代,之后经过多次重修,形成了一座布局严谨,庄重大方的宫殿式建筑。可惜经历了近代多次战乱,我们已看不到它兴盛时的全貌了。文庙现存主要建筑三座,从南往北依次是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其中最珍贵的是戟门,在结构上有很多明代之前的做法,是洛阳市区内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精品。清末废除了科举,文庙也就逐渐冷清了。民国时几个乡绅在这里创办了洛阳第一所私立中学“明德中学”。建国后这里改为文明街小学,2006年小学搬迁至别处,文物局才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和维护。

走不到文庙咱就飞过去,到这里今天的行程也就结束了。大量的震撼视频还在编辑制作中,等我回来给大家呈现吧

「美食忆」来自阳光之城攀枝花的独特记忆——盐边羊肉米线

美食领域爱好者

对一座城市的记忆,除了风土人情,总有一些美味沉淀在内心深处。

当某个时刻回想起,总能重拾那份独特的记忆。

攀枝花

阳光之城攀枝花,对于在这里待过4年的我而言,有种说不出的情怀。

而对每个攀枝花人或来过攀枝花的人,老盐边羊肉米线一定会在成为对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每当想起,都恨不得立刻启程。不清楚真的是为了吃,还是为了重拾那份遥远的记忆。

羊肉米线

简单的一碗羊肉粉,看起来色彩并不绚丽,也好像没什么独特之处。但却是每个流落在外乡的攀枝花人或去过攀枝花的人魂牵梦绕的美味记忆。

一碗好的羊肉米线,精华就在这汤头上。汤头非常讲究,需要将一只羊咔嚓,直接烧掉皮毛,清洗干净。连着皮和肉分成八大块。羊肉、羊头、羊脚、羊杂、羊油一起置入锅中。汤的鲜就在于必须要整只羊的每个部位的香气都尽情混合,才能发挥出独特的香气。这是单独的羊肉做不到的。

炖全羊

炖好的羊肉和羊杂,切成薄片。骨头和汤继续熬制,这汤也就是煮米线时使用的汤汁。

选用当地黑山羊,味道会更加的鲜美。肉质鲜嫩,硬度小,味道鲜美,羊膻味小。

调味料也有着不得的特点。成都人调味时喜爱放入酱油、醋、香油、油辣椒等进行调味。而对于羊肉米线,这些调味料却是禁忌,会损害汤头原本的鲜味。

调料组

羊肉米线的独特配料:

辣椒晒干的辣椒,经过锅内加热翻炒,炒出辣椒的香味,再制成粉状。当然有更高级的做法,需要使用草木灰。糊辣椒爆口的辣感,浓烈而浑厚。不会很辣,但却非常的适口,辣椒的味道慢慢从鼻腔渗出。这种奇怪却有满足的辣感,从全身每个毛孔散发,让人味蕾和身体都满足感强烈。花椒粉选用麻味十足的花椒制成粉,当地人喜爱味道极为重的花椒。豆瓣酱发酵后的黄豆配合佐料,制成豆瓣酱,储存时间长且独具风味。盐+味精+葱薄荷叶薄荷叶带清香,和糊辣椒、花椒、豆瓣酱重口的佐料配合后,并不会减轻口感,反而让原本的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成都则喜爱放入香菜来提升香味。除了这些常规配料,也可自行加入蒜、泡菜等调味料。如果是第一次去吃羊肉米线的朋友,一定不要自己放调味料,建议请商家帮忙放。配比还是很重要的,不然就吃不到羊肉米线的独特口感了。

说起吃米线,我有一位外地的同学,她来自北方,不喜辣椒,早餐一般都是包子稀饭加甜酱。而我却每次都吵着要去吃羊肉米线,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终于有一次她没忍住点了小碗尝了一次,当场辣得她汗水直流,一把鼻涕一般泪的。

我问她:“感觉味道如何?”她说:“还行,就是感觉辣不太习惯。”从那以后,隔三差五的都会主动邀请我去吃羊肉米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

毕业后,各奔东西,最让她怀念的还是大梯道下面那家羊肉米线。不仅仅是无法忘怀的美味,还有我们整个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远方的那个她,你还过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