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锦祠堂群

朗锦祠堂群

朗锦明清祠堂群,从明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300多年间先后建成,由何氏宗祠、媲鲁何公祠、表山何公祠、西源何公祠、任轩何公祠、妙山何公祠、天香何公祠组成。虽修建年代不同但尊卑有序,式样统一,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头门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梁架结构亦统一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属于非常典型的岭南明清建筑,朗锦祠堂群,朗锦祠堂群简介,朗锦祠堂群-佛山市高明区朗锦祠堂群旅游指南

汝城古代祠堂群简介——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角,东连江西,南接广东,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36万多人,280多个姓氏。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之高,如果不是全国之最,恐怕也算湖南第一了。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南方民间的古建筑、古文化艺术、古民俗、古宗法、古迁涉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作简要描述,并就汝城古祠堂建筑群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最具特色的祠堂有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家庙卢氏家庙、叶氏宗祠、李氏宗祠太保第、周氏宗祠等。这些祠堂不仅造型美,而且历史悠久,功能广泛,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在这里,将这七座祠堂分别简介如下:

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天井。门耧高大雄伟,飞檐凌空;门楼及梁柱间镂雕精巧,形象逼真。门前双狮拱卫,门上悬挂“翰林第”、“荣禄大夫”、“谏议大夫”、“通政大夫”、“朝议大夫”、“振威将军”等匾额。中厅两侧有楹联:“寰宇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中厅内还悬挂有横匾三十多块,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的“世笃忠正”匾额。中厅内还保存两块石质恩荣碑,碑高80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正反两面均浮雕“恩荣”二字,并饰以龙纹、云纹。上厅有一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先人神位。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绣衣坊建造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座东朝西,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1米,面阔7.7米。中门门楣上方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火召同、鲁王己,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史范辂立”。左下部阴刻“桂阳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牌坊背面的形式、内容与正面相同。除了文字外,中门柱脚置石狮一对,四柱的护柱下部均置石豉,石豉中部刻浮雕异兽。牌访上的石构件上,分别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猴摘桃、山鸪麋鹿等图案,还刻有老鹰、山羊孔雀麒麟荷花牡丹等许多动植物图案。

朱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门楼座南朝北,家庙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由门楼、上厅、中厅、上天井、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家庙的门楼很有特点,斗拱飞檐,单檐歇山式。鸿门由木栅栏门、双扇门、拱式门组成。门前一对石狮,雄狮嘶吼,雌狮亲妮。鸿门粱镂雕三层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上端紧贴浮雕八仙、仙翁等神像;中端刻“砀山毓秀,汝水钟祥”八个大字,寓意朱氏始祖源于安徽砀山县;顶端饰以鳌鱼。门联为:“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朱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家庙下天井东面的牌坊也很有特点,牌坊中上方堆塑“金鱼毓秀”,下方粱面刻石质三层浮雕“双龙戏珠”,梁下中央书云际会”,左右两边浮雕钓金龟和钓金蛙的人物图像,再两边还绘有八仙飘海等神话人物故事。另外,家庙内还有几件镇祠之宝,一是四盏祖传的古代宫灯;二是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石雕;三是朱德同志手书的“世界一家”金匾。

卢氏家庙(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座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砖木结构,三重封火墙,占地面积367平方米。家庙的门楼制作十分考究,歇山式青瓦布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彩绘图案,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额枋正中兰底金字书“南楚名家。”对联是家庙的又一大特点,如门楼柱联为“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联为“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厅柱联为“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中厅进后厅木门联为“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家庙的神龛雕刻精美绝仑,内供卢氏始祖及历代有名望的族人神位。庙内还有几块石碑,均为历代重修家庙的碑记。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题“太傅(该匾己失)”。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木板墙,墙上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匾额下方有一木板画屏,画海水之上二龙腾飞,。画下红色底板上书子孙外出做官人员的姓名、官职。墙后为天井,木板墙两边各开一门通后厅。后厅专用于供奉祖先,厅柱题“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姑衣冠”长联。神龛十分精致,5对精雕隔扇,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便于采光排水。中厅两边山墙上各有四幅祖传彩绘画及一幅对联。左联为“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右联为“爱日依庭祥云在户,潘圮为质松柏居心”。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石雕圣旨碑,正中浮雕“圣旨”二字,两侧饰以龙纹;背面正中浮雕“恩荣”二字,两侧饰以凤纹。祠内两侧山墙上,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石碑十七块,大部分是维修宗祠的功德碑。据说,宗祠内原来还有十多块牌匾、楹联,均巳毁失。宗祠有两个朝门,在宗祠前坪的东北角;两门之间,有一段围墙连接。两个朝门中,有一个比较简单,称便门。另一个则富丽堂皇,为古典门楼之精典,称八角楼。八角楼除石柱础和门前的一对石鼓外,为木结构建筑,歇山顶,琉璃瓦(原为小青瓦,应恢复),飞檐翘角。主楼有如意斗拱出七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四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粱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饰葫芦宝顶。

太保第:这是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一进为门楼,楼前两侧筑八字形照墙,墙上题写明代太子太保朱英吟咏家乡风物的诗文。门楼歇山顶,屋脊饰葫芦宝瓶,两端饰鲨鱼、陶狮,飞檐翘角。主檐下正中额枋浮雕“太保第”三个大字,额下镂雕双龙戏珠门楣,两侧或精雕、或泥塑古代人物故事和戏剧传说。大门门板上彩绘门神,门两侧立石鼓,门两边悬挂浮雕对联:“间气锤东南笔峰天马;旧家碌史传名宦乡贤”。门楼内檐下上部悬挂“户部检校”、“两广总督”、“内京都察院”、“诰授刑部郎中”、“钦点刑部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封奉直大夫”七块旧匾。中厅悬挂陈献章题写的“柱石名家”和张廷玉题写的“世臣故家”两块匾。后厅挂朱英画像,像侧有联“父子一时名题雁塔;祖孙三代燕饮鹿呜”。厅柱联为“勋业焕三朝,立德立功,两文生民依保障;本支绵百世,以享以祀,千秋俎豆亘烟明。”

二、汝城古祠堂建筑群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

1、建筑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基本上沿用我国古代独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建筑型制,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和翘起的飞檐巧妙的组合,祠堂内则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等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祠堂外墙大都为青砖砌筑的封火墙。由于祠堂建筑中很多木构件的式样基本定型,因而可以先预制,再组合拼装,加块建设进度,节省建造时间,提高建设功效。又由于祠堂的木构架采用榫卯结合,整体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风抗震性能。榫卯结合的木结构建筑,替换某种构件比较容易,因而也便于维修。

2、装饰艺术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是我省民间装饰工艺的杰出代表,主要表现在造型、雕刻工艺、绘画等方面。

造型:汝城古祠堂的平面布局,大都采用三间二进或三间三进的形式,两进之间布以天井,用以采光、通风、排泄雨水。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两侧或一侧另设祭器库、厨房等设施。祠堂前方设拜坪,有的还有池塘。祠堂的屋顶、屋脊、屋角造型十分讲究。屋顶一般是歇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屋脊中置宝顶,两侧置以仙人走兽,两端饰龙吻。屋角飞檐翘角,有的起翘幅度很大,称翼角;封火墙的檐角通常采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凌空飞舞,极富动感。汝城古祠堂中最精美的建筑是门楼。门楼的建筑形式的构思、建筑构件制作之精细、建筑艺术之高超,雕刻工艺之讲究,筒直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这种尽善尽美,又集中表现在鸿门粱的制作、形式多样的斗拱的制作和各种木雕、石雕构件的制作上。

雕刻及泥塑工艺:雕刻包括木雕和石雕,汝城古祠堂最精彩的是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又大都体现在门楼的装饰、鸿门粱的制作、粱柱雀替上的雕刻及神龛隔扇的雕刻制作上。观赏汝城古祠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楼,门楼上最吸引人的是精彩的木雕和斗拱,木雕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鸿门粱的镂空雕艺术。鸿门粱的制作不惜重金,不惜工本,不仅要聘请枝艺高超的工匠,而且要择吉日良辰举行传统仪式后才进行雕刻。如叶氏家庙的鸿门粱,材质上乘,三层镂空雕使双龙戏珠形象逼真,曲折蜿蜒犹如真龙;梁上的云水纹内外相通,节节相扣,线条纤巧而有张力,其精湛的工艺真令人叹为观止。在门楼上,还镶有不少雕板,雕板上浮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门楼的檐下及两侧,装饰有八仙、魁星等立体雕刻的人像。另外,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花卉、风景名胜、自然景色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两个小小的户对,也要精雕细刻,毫不马虎。梁柱雀替上的雕刻装饰丰富多彩,有鳌鱼、飞凤、卷草、花卉、瓜果、云纹、龙纹、回字纹等,皆缕空透雕,立体感很强。神龛隔扇上的雕刻内容主要是福禄寿禧、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山水花乌等,装饰图案有云纹、龙纹、回字纹、缠枝纹等,镂雕工艺精美,主体图纹饰金粉,艳丽夺目。石雕工艺主要用于门当、石狮、柱础、角础、神案、牌坊等。每座祠堂都有一对门当,门当一般为鼓形,有的在石鼓上方还精雕卧狮。李氏宗祠明代门当上的卧狮,憨态可爱,人们很喜欢抚摸,经过几百年,光滑油亮,形成包浆。石狮成对,一雄一雌,摆放在祠堂大门前的两旁。朱氏家庙前的明代石狮,威猛高大,口含活动圆珠,雌狮前还精雕幼狮,活泼可爱。汝城古祠堂中,大木柱下均有石柱础。柱础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上圆下方形、上八角下四角形;图案有圆柱纹、莲花纹、卷草纹等传统纹饰,有的还浮雕动物瓜果。不饰图案的也会刻上精致的轮廓线,增加观赏效果。如范氏家庙中的柱础,础面上就浮雕形象逼真的狮子;太保第中的柱础,居然没有相雷同的。角础安装在墙角,用于防摩擦碰撞,一般用坚硬的青石雕刻精美的图案做成,常见的图案有花乌纹、走兽纹、云龙纹、器皿纹等。祭祀用的神案一般用青石做成,神案上也要雕刻精美的图案。李氏宗祠的神案用整块青石锉雕,长三米多,厚20公分,正面刻纹饰,下部雕支脚,支脚下端雕八只虎爪紧扣地面,这种造形十分罕见。中丞公祠前面的绣衣坊,不仅是我省现存牌坊中最早的石牌坊,而且是一座十分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泥塑大都安装在门楼两侧、屋脊、封火墙当面、门窗上部,内容多为戏剧人物故事及吉祥图案。

绘画装饰艺术:汝城古祠堂的绘画装饰主要有三类,即油彩画、水墨画、漆画。油彩画主要用于门楼、梁架、雀替、窗花的木雕构件上,使这些雕刻作品更具真实感、立体感,更富艺术效果;还可以保护木质,减少风雨剥蚀的影响。祠堂里这些木刻的历史故事、神话人物、花木虫鱼等,涂上这些艳丽的油彩,更显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水墨画主要用于藻井、照壁、窗户上方及横梁下、檐口处,有些画则直接画在祠堂的墙上。形状有条幅、斗方、扇面、圆或半圆等。内容大都是人物故事、花乌山水。在横梁下、檐口处,则往往描绘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龙形凤尾纹样。与油彩画相比,水墨画显得格外清新淡雅。漆画大都画在祠堂的大门上。大门高大、宽阔、厚实,黑漆为底,左右两扇大门绘制门神,门神分文臣武将。文臣魁梧睿智,武将高大威猛。门神的轮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细长的绳状物粘合而成,形成有力的线条,显现出浮雕的效果。文臣的玉带、武将的铠甲则粘贴反光的金属,简直与真品无异。

3、历史文化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很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

堂号:堂号一般立在神龛的上方,是一个家族特有的名号,是区别于他姓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血统、历史和荣誉,也寄托着教育后代的深刻含义。如叶氏家庙又叫敦本堂,意思是要“明世系、列昭穆、笃宗盟而敦一本之爱”,表示要思源念祖,不忘真本,睦亲敬宗。

卢氏家庙叫叙伦堂。叙即秩序、条理,伦即人伦、五伦。意思是要重礼乐贵亲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牢记心中。

门匾:门匾一般立在祠堂的门楣上,分姓氏派系门匾、祖先名号门匾、荣耀门匾、族人官衔门匾等。如李氏宗祠、朱氏家庙就是姓氏派系门匾,南楚名家(卢氏家庙)则为荣耀门匾,太保第、中丞公祠则为族人官衔门匾。

堂匾:堂匾一般挂在中厅,也有挂在门楼的。类型有地位官衔匾、名人题赠匾、功德声望匾、亲友贺庆匾等。如太保第中的“太子太保”匾、朱氏家庙中的“资政大夫”匾则为地位官衔匾,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是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所赠,是名人题赠匾。

楹联:楹联分门联、堂联两种。从内容上讲有寻根联、训勉联、史迹联、写景联、赐赠联等。楹联多是汝城古祠堂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的祠堂都有十来幅楹联。

书法:汝城古祠堂的书法芝术具体表现在祠堂的门匾、堂匾、楹联、堂号、诗、词、赋及本雕、石雕等载体上。书法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一是民间书法,二是官宦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主要来源于本地、本族写字写得好的先生,或辈份高、有各望的长者,极少求助他姓他族。如中丞公祠中的颂扬范辂的《忠贞特传》屏风匾,出自明史,而由范氏后裔八世孙范廷杨书写。官宦文人书法大部分出现在匾额中,如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匾额就出于明代翰林院检讨陈献章之手。

碑刻: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很多,有祠堂修建碑、祠堂配套设施碑、宗族兴办公益事业碑,族约家规碑、禁碑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祠堂修建碑。宗族修建祠堂,资金、土地都由各房各户捐派。竣工时,将捐派资金、土地的房派、人士及主管修建工程的负责人的名字刻碑立于祠堂予以表彰;又请名宦文士将修建始末、意义、祖宗功德、宗族概况等写成文章,刻于名单前面,称序或碑记。汝城古祠堂的碑刻中,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蕃衍等原始史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4、祠堂的功能方面

在历史上,祠堂起着维系封建统治、维系神权统治、维系族权统治、维系社会秩序、维系家族和族人利益的重要作用,既有封建的糟粕,也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其实,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少祠堂还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源。它的主要功能是安放祖先神位、祭祀祖先、实施族规家法、商议族内大事、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宴请宾客等。

安放祖先神位:每个祠堂都设神龛,神龛安放在上厅(后厅)中轴线的顶端。神龛内的中间最上端安放始祖神位,紧接着二世祖以座身从左至右按长房、次房、三房、四房顺序排列,三世祖、四世祖等按此顺序类推,不得紊乱。

祭祀祖先:祖先神位都安放在神龛内,子孙后代要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是经常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要祭祀。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每年清明节,依规格分猪羊祭、台祭、三牲酒礼祭等。祭祀活动在祠堂举行,礼节繁杂,有点香烛、呜炮、司仪主祭就位、祭孙就位、三上香、三敬酒、唱读祭文、三拜三侍等。然后,还要前往各祖先墓地扫墓、祭拜。

实施族规家法:每个宗族都有族规家法,而族规家法实施的场所就在祠堂,循者褒奖,违者受罚。褒奖的方式有奖钱物、立传入族谱、竖碑旌表、立节妇坊、孝子坊等。惩罚的方式有劝诫、罚跪、鞭打、革族、押送官府等,最严重的甚至驱逐出村、罚死。

商议族内大事:祠堂其实也是家族的议事厅。家族中的重大事务,如治山管水、修路架桥、劝诫子孙、宣讲族训家法、办学修谱、扶困济贫等都在祠堂进行。

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祠堂还是家族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家族内的婚丧嫁娶、寿筵喜庆、年节迎神、舞龙灯、耍狮子、猜灯谜、唱大戏等一些娱乐庆典活动也在祠堂举行。汝城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万人缘,每三年在祠堂举办一次,即春天农事开始前,要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后立秋的第五个戌日,要设醮斋戒,念经忏礼,唱大戏,感谢神灵。由于这一活动的费用要向各家各户派钱,因此叫万人缘。

宴请宾客:祠堂是家族设宴之地,凡重大活动宴清宾客,均在祠堂举行。祠堂里办宴席有规矩、有礼节,不可乱来。谁在主厅,谁在首席,谁在席次上的什么位置,要听从安排。莱肴放置有顺序,新上的莱放桌中心,下道莱上来时再移动,移动也有顺序。新上的莱,坐首席者邀大家动筷才能吃,否则视为少礼教。红白喜事需请吹馆师奏乐,一般小宴请四名吹馆师,大宴请六名吹馆师。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艺术和族训家法、乡规民约中含有大量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更多信息请关注

魅力汝城——古祠堂之乡 古祠堂群 汝城旅游攻略

汝城县保有明清风格古祠堂700多处,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旅游价值,有8处已列入省、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题字“”。金山村以姓氏为纽带,在明清时期就建有风格独特、建筑精巧、工艺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叶姓、李姓、卢姓古祠堂6个,其中墩本堂、叙伦堂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有关汝城旅游攻略请关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永嘉那些古祠堂...

祠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 它记录着辉煌与传统,是部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祠堂分好几种,包括祭祖祠堂,一般是同姓或是宗族建立,用来缅怀祖先;名人祠堂,用来纪念为人敬仰的历史人物,神祠也是其中一种,多以自然现象或某种神仙的形象为祭祀的对象;到了清代后期,出现了西洋式的祠堂,外表是西洋建筑的风格,其中却是中式的祠堂。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永嘉那些建于宋明清时代的历史祠堂。

永嘉郡祠

位于碧莲镇上村,原名刘氏宗祠,系明初开国功臣刘基的世祖祠堂。始建于元至正丁未年(1367),明中期重建。是一座四合院式木石结构的古老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元末明初典型的建筑物,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永嘉郡祠”,后又御赐建“中山圣旨亭”于祠道,堪称东南无双。

该祠为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前为门厅,面阔五间,达20.4米;进深二间,达22.8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后为正厅,面阔五间,达22.8米;进深六间,达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屋脊饰龙头凤尾吻兽。天井东西为厢楼,中有戏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顶,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祠内楹柱上有许多名家联语。明正德皇帝御赐的对联是:“学为帝师开国文臣第一,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明洪武三年御史宋濂题:“为帝者师,为王者令,亘古中山第一;如日之光,如月之明,于今碧水无双”。此外还有明朝文武官员如万历三年(1575)监察御史樊献科、吴时来等人的墨迹。这些墨迹高度地评价了刘基的文才与为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还为永嘉郡祠题写了“通天地人”的匾额。刘基于洪武四年(1371)辞官归田,深得百姓敬仰爱戴,他在郡祠里写了两幅字,其中一幅是对联:“思赏思官已仃山河之誓,世臣世禄毋忘忠孝之琴”,另一件题词是“青田与碧莲,支分通脉络,后汉承前汉,吾宗既彼宗;礼乐光兄德,诗书迈古风,参商居两地,谱万年同。”该祠还藏有刘基著《诸葛攻守》六种兵书14本,颇具文物价值。

全祠布局典型,用材粗壮,是明代典型的木构祠宇建筑。1997年8月该祠堂被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芙蓉陈氏大宗

陈氏大宗为芙蓉村内陈姓族人供奉神主,聚会议事和讨论处理有关全宗族大事的地方,是村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位于村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街的南侧是一座高约五十厘米,长宽各六米的平台,叫作“月台”,是举行仪典的时候供乐队使用的地方。笔直的如意街到了“月台”向北拓宽成一个不大的长方形村口广场,东门也因此略向北偏。陈氏大宗的主轴线走东西向,和如意街平行,因此要从大宗前院的南门——光宗门进入前院,然后左转才面向大宗正门。

陈氏大宗沿中轴布置前厅、戏台、正厅等建筑,共两进,面阔七开间,正厅两侧为宽敞的廊间,围合中间的公共院落,正厅中高挂许多功名牌匾。其中前厅为过厅,梁架结构抬梁式,前双步梁后梁架用三柱,明间连接戏台。正厅进深七间用八柱,梁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中堂梁柱用材粗硕,柱头立坐斗,檐柱头为斗三升造型制,厅堂内各柱镶嵌楹联。大宗的一副楹联写道:“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正是芙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与宗祠正厅相对,是一座戏台,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戏台上覆歇山顶,翼角飞扬,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是木雕的精品。2006年5月,该祠堂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祠

三星祠又名宗湖宗祠,位于岩头镇芙蓉村东南角,是芙蓉村古建筑群重点保护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8),是村中保存原貌最为完整的宗祠,大木做法保留了宋代遗风。

该祠平面布局呈“口”字形,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1728平方米。通面阔七开间,由山门、内天井、正厅三部分组成。悬山式屋面,明、次间屋檐高于梢尽间屋檐,形成高低错落三檐屋面。内天井不设戏台。正厅型制考究,规模较大。梢尽间边缝中柱落地,侧脚升起,悬山屋顶出际较大,类似宋《营造法式》“不厦两头造”做法。屋脊曲线柔和,脊上饰以回字纹和卷草纹样,脊端则坐以龙头凤尾状兽吻,极具乡土气息。2006年5月,该祠堂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祠

为纪念南宋“世尚书”汪应辰及子汪逵而建。位于岩坦镇屿北村南向村口,是一座“曰”字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坐西朝东。始建于宋淳熙丙申年(1176)十二月十二日,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后又经多次修缮,占地面积3199.5平方米,以轴线布局,由敕门、照壁、前厅、中厅、两厢轩、敦睦祠组成,建筑规模宏伟

“尚书祠”前有一道车门,原来挂着御赐“越国流芳”的直匾。据说,古代凡是文官武官经过第一道车门时,武官一律要下马,文官一律要下轿以示对“尚书祠”的敬仰。尚书祠的门口,是一片空旷的道坦,门口两侧耸立着八对旗杆夹。屏门为清式斗星拱建筑,吊顶藻井结构,门上悬挂着清乾隆年间特授温州永嘉县知县周某赠立的“世尚书”大匾额。2011年1月,该祠堂被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御史祠

顾名思义,为纪念京畿道监察御史、温州军政分府都督徐定超(1845-1918)而建。位于枫林镇北大门台村,坐北朝南,前临狮溪,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正厅系无间歇山顶木构楼房,三面围以砖砌高墙,正厅后建有数间单檐小屋,过间木构楼房,左右为三间厢楼,大道坦以卵石铺地,三面围墙。门台以砖石砌构,混凝土抹面,俗称“大门台”,上有蔡元培题联:“御史楼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壮千秋。”祠内有徐定超生前好友和国民政府要员左宗棠、周作人、鲁迅、蒋中正、于右任等人的题匾及墨迹。门台外,东边旗杆石上刻有“光绪癸未会魁徐定超立”;西边旗杆石上刻有“光绪丙子科举人徐定超立”,青石旗杆夹外向精刻兰、竹、鲤鱼跃龙门等纹饰。1994年1月,该祠堂被列为永嘉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祠

又称华祝寺,位于大若岩镇埭头村四房享堂东侧,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建筑占地面积为439.2平方米,木结构,悬山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主要由前厅、两厢廊、后厅和两耳房组成,四处建有观音兜风火山墙。 前厅面阔五开间,叠檐悬山式,进深用二柱,藻井天花,出一跳承挑檐檩,挂垂柱,明间开一对板门作为主通道。 厢廊面阔四开间,顶部均为藻井天花,后厅面阔五间,前廊为船篷轩,出一跳承挑檐檩,挂垂莲,刻覆莲纹,前檐出瓦椽,额枋下方用水波纹雀替承托,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后部设神龛,两梢间前檐设四扇平板长窗,屋面铺小青瓦,设勾头滴水,正屋正脊两侧设卷草纹,建筑四周用围墙围合,观音兜风火山墙。

该祠庙形制完整,精巧别致,技术工艺精湛,雕刻图案精美,充分体现了楠溪江建筑古朴、精巧、大方的特色,是典型的南派建筑。2011年1月,该祠堂被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渠口叶氏大宗

位于沙头镇渠口下方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宗祠平面呈日字形两进院落,由照壁、山门、前厅、戏台、两厢和正厅组成。

照壁面对叶氏大宗山门,系四柱三间砖石建筑,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山门系三山式悬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二间,尽间设耳室,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金柱不落地。前厅于“文革”期间被毁,后改为青砖两层坡屋顶楼房。戏台背靠前厅,面对正厅,坐南面北,平面呈正方形。正厅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檩。屋顶为悬山式,铺设小青瓦,置勾头滴水。厢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柱间有额枋联系,柱头置方坐斗。现存建筑整体呈现明代建筑特征。2013年3月,该祠堂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府

“乌府”即御史府,官署名,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监察御史朱良暹为祭祀其父亲朱必诤而建。朱良暹后裔现在还保存着明英宗御赐朱良暹父亲朱必诤的敕书。

朱良暹(1390-1472),字士英,号永思,花坦人,颖异不凡,永乐十八年(1420)中举,宣德五年(1430)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升监察御史,两广巡按等职。

乌府坐落在花坦花二村,建筑坐北朝南,北依钟山,南临珍水,东西开阔,为四合院式祠堂建筑,平面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前门厅、左右厢廊、后正堂三部分组成。内设天井,并设甬道,地面用卵石墁地。外墙山面用石墙封闭,整个建筑室内开敞。悬山式屋面,举折平缓,用方柱并木柱础,用材较大,月梁形构架做法讲究,尤其是门厅牌科式构架,斗拱密叠、造型独特、结构严密、制作考究,为祠堂建筑中所少见。1997年8月,该祠堂被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邵氏宗庙

位于碧莲镇邵园村中心,始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经过明、清两次修建,保存完好。

宗祠为两进两廊四合院式木构建筑,正厅面阔五开间,前设通巡廊,用平板双步梁昂顶柱头。中堂悬挂着一口古铜钟,特别引人注目。该钟为清乾隆二年所制,铜质,顶部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钟身铸有一条飞龙,也刻满了字,其中还有“乾隆二年”和“永嘉正堂”字样。正厅梁架竹编抹灰隔断,方形木柱,用材粗大,雕刻工艺精湛。左侧梢间有正德年间碑文,右侧梢间立嘉靖年间碑文,地面三合土,悬山顶。正厅阶沿第一踏步摆立一对青石石鼓,天井设甬道,由鹅卵石组成。左右厢廊均为五开间。第一间为二层建筑,用牛腿,镂空花板,工艺精致;其余四开间设吊篮用二柱五檩,分心,为抬梁穿斗式木构建筑。戏台歇山顶,用四柱,正方形设吊顶,为抬梁穿斗式木构建筑,置勾头滴水瓦,正脊龙头凤尾。

邵氏宗庙自古到今一直是该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每年春节,这里都有演戏、马灯表演等活动。2013年3月,该祠堂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思祠

位于沙头镇花坦廊下村,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清康熙年间多次修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山门、两厢、戏台、正厅及影壁组成合院。通面阔九间;进深十一间,37.4米。山门开设三组双扇大门,明间前不设踏步,有基座开槽作为通道,具有浙南山村建筑特色。

戏台居中,单间亭阁,顶棚设藻井,井口八角,施五重斗拱,棚板绘戏曲、花鸟彩画多达30余幅。正厅大殿五间四进廊式,梁柱用材粗壮,柱础多为木质,明次间12根金柱柱头齐平,俗称“十二平”,为其他建筑所罕见。该祠规模宏大,制作精细,为当地明代典型建筑。2013年3月,该祠堂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岩祠

位于岩头镇西岸村,始建于明代,坐西朝东,占地面积为883平方米,由门台、石板桥、大岩池、正厅、后水池、追远堂组成,四周砖石围墙组成合院式建筑。

沿其中轴线,东门台为穿插拱悬山顶木构,中柱前后用木制如意纹状抱鼓稳固;门台后有大岩池,用于防火、养鱼观赏;门台与正厅天井用石板桥跨水岩池而建,东西走向,桥面用三条石并铺通向卵石月台;月台后为正厅,面阔五开间,混合梁架,次间前檐柱间用坐栏;后为两厢房,单开间;正厅与追远堂间有一后水池,经两厢廊楼梯上追远堂;追远堂面阔五开间,明、次间前置坐栏,后神龛用挂帘,精美精湛;屋面单檐悬山顶,铺小青瓦,置勾头滴水,清水正脊。整个建筑布局完整、独特,院内水池赏鱼,玉兰花开香溢,映衬古桥古建筑,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2011年1月,该祠堂被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谢氏大宗

溪流域的谢氏都是名门之后,他们的远祖是赫赫有名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北宋年间,谢氏后裔回到鹤盛溪畔建村筑寨,圆了六百年前谢灵运的一个山水隐居之梦。谢氏大宗初建何年无考,现保留的风貌为明中期建筑,清乾隆年间多次修建,是纪念先祖谢灵运的乡土建筑。

建筑坐西朝东,由前厅、享堂、左右厢廊、天井等组成一个四合院,院子东侧中央有戏台,占地面积为900多平方米,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简洁明了,交接部分处理干净利落。厢廊椽子直接剪断与享堂椽子搭接,而将厢廊正脊上的瓦片延伸至享堂屋面上,与享堂的屋面瓦交接,过渡自然。厢廊的枋通过一根未落地的柱与享堂的枋垂直相交,过渡巧妙,没有影响来往的交通。享堂明间金柱柱础很有特色,由虎爪、云纹、莲花瓣等图案整合而成,层次分明,很有力量感。享堂中供奉着康乐公谢灵运的浮雕像。2013年3月,该宗祠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月堂

在苍坡村东池北端,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祠堂,四面环水,花墙隔漏。祠堂南端有一小院,内挖小水池,如明镜镶嵌,可鉴日月。水月堂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其为国牺牲的胞弟李锦溪而建。因常在夜晚凝望水中月,勾起思念亡兄情,故取名水月堂。

正厅面阔三开间,由围墙围合而成,镂空雕花,一侧设游廊,游廊处设美人靠。由此进入,正厅为穿斗式单步梁,后部设神龛,由屏门隔开。前廊为船篷轩,出一跳承挑檐檩,东次间为主人的卧房,西次间为主人的书房,门窗为镂空花饰窗,正脊为砖条抹灰雕花,铺小青瓦,设有勾头滴水。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

《永嘉古迹》 编著 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