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铁柱文化流变探析

南诏铁柱文化流变探析

李晓玲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摘 要:南诏铁柱是唐南诏时期宗教信仰的有力佐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诏铁柱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流变,而历来对南诏铁柱的研究局限于对其渊源的探讨,而忽视其传承中流变的动态考察。通过对唐至清代南诏铁柱文化流变的分析探讨,旨在挖掘和弘扬南诏铁柱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南诏铁柱;文化传承;流变研究

南诏铁柱,古称“崖川铁柱、天尊柱、建宁铁柱”,是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南诏第十一代国王蒙世隆所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民俗和冶金技术的珍贵文物。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文化传承千年沿传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流变。本文就对唐至清代南诏铁柱文化传承中内涵的流变进行探讨。

一、南诏铁柱缘何立于弥渡

南诏铁柱缘何立于弥渡,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政治因素

弥渡古称白崖,即古勃弄川地也。汉末张仁果据白崖,号白国(白子国),至唐贞观中张仁果之三十二世孙张乐进求封为酋长,领大将军云南国诏, [1]白崖城成为白子国的王城;南诏时期,白崖赕是南诏“六赕”之一,白崖赕也是南诏亲贵的主要居住之地,《蛮书》就载:“白崖城在勃弄川,……清平官已下,官给分田,悉在。南诏亲属亦住此城傍。” [2]该城建筑规模宏伟,是南诏国时期的重要城池。

(二)经济因素

弥渡坝子由于水热条件好,唐初已是洱海区域较为富庶之地。《新唐书》就载:“弄栋西有大勃弄、小勃弄二川蛮,其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接,其众完富与蜀埒。” [3]“勃弄川”即今弥渡坝子,这也为后来南诏铁柱的铸造提供了经济支撑。

(三)地理因素

弥渡史称“六诏咽喉”,有“清溪路、开南古道、弥蒙古道”穿过其境。从龙尾城经定西岭至白崖赕(今弥渡红岩一带)过云南驿为古清溪路;白崖经迷渡(今弥渡)、密祉再到定边(今南涧)至景东为开南古道;弥渡往西至巍山,往东至云南驿为古弥蒙古道。白崖城也成为扼守在定西岭下的一座重要城池,是南诏时期的“东大门”,而南诏铁柱就矗立在素有“十赕沃壤,南诏咽喉”之誉的弥城西五里之庙前村。

(四)工艺因素

弥渡地区有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1996弥渡红岩镇东福村合家山石棺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斧、铜锄”及一些青铜器小饰品,说明弥渡早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青铜文化时期。1978年在弥渡苴力镇三岔路村也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鼓”,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都为唐代南诏蒙世隆时期铁柱的铸造奠定了基础。另《云南省弥渡县地名志》亦载“……铁柱坪村,也因南诏铁柱在此铸成,故名。” [4]

二、历代南诏铁柱文化传承流变

唐初至清代南诏铁柱文化传承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流变。

(一)唐代铁柱文化

南诏铁柱柱身刻有“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二字题记,清阮福《滇南古金石录》跋云:“……较崇圣寺钟年月款字稍小,而体绝类,当属一人手笔。” [5]南诏蒙舜化贞中兴二年(898)《南诏图传》也绘制了唐初张乐进求等九人祭柱的场景。《南诏图传》分“图卷”和“文字卷”。“图卷”为“观音七化”和“祭柱禅位”,凸显“王权神授”,有强烈的原始宗教和佛教色彩。每一个画面右侧都配以榜题,祭柱图中的榜题是“张氏国史云南大将军张乐尽求、西洱河右将军杨农栋、左将军张矣牟栋、巍峰刺史蒙罗晟、大部落主段宇栋、赵览宇、施栋望、李史顶、王青细等九人共祭铁柱时。” [6]其中张、杨、段、赵、施、李、王均为白蛮大姓,而唯蒙罗晟别种也。画面描绘的是六诏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张乐进求带领诸部落祭柱的场景,说明唐初铁柱是联盟首领祭祀的重要礼器。“文字卷”也描述了《铁柱记》中张乐尽求等九人一同祭柱的场景,并把观音幻化的第一化故事不加标明的归入其后,表明“蒙氏祖先受命于天和神,因而立国。”

(二)元代南诏铁柱文化传承

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载:“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高七尺五寸,径二尺八寸,乃昔时蒙氏十一主景庄王所造。……土人岁岁贴金其上,号天尊柱,四时享祀,有祷必应。或以为武侯所立,非也。” [7]郭松年曾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到大德四年(1300)游历白崖、赵州等地,而《大理行记》也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从“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的记述来看,至少说明在大理国时期已建有铁柱庙。《大理行记》也详细记述了土人(白人)对南诏铁柱的崇拜,并考证铁柱乃昔时蒙氏十一世主景庄王所造,而非武侯所立。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也载:“故中庆、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 [8]可知元代弥渡坝区以白族为主,并在南诏铁柱的祭柱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元代对南诏铁柱的祭柱主体已经流变为以“土人”(白族)为主的民间祭柱活动,每年“春夏秋冬”四时祭祀,并在铁柱上贴黄纸祈福祈愿,祈求荞麦丰收、人畜平安、家业顺遂。

(三)明代南诏铁柱文化传承

景泰《图经志书·大理府·赵州·古迹》,正德《云南志·大理府·古迹》均将“南诏铁柱”记为“铁柱”,且引用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所记,可知编纂者认同郭松年对铁柱的看法;而明天顺五年(1461)白族学者杨森所纂的《故安人车氏墓铭》则主张为蜀汉武侯建铁柱之说。自此后的明代诸学者均持此观点。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白族学者李元阳纂的《大理府志》将“南诏铁柱”记为“孔明铁柱” [9];天启《滇志》也记为“孔明铁柱,在赵州南百里,地名白崖。” [10]都认同蜀汉武侯建铁柱之说的观点。而至明万历间李元阳纂《云南通志》时,又将名称记为“铁柱”,但所记述内容与(嘉靖)《大理府志》大略一致,只是用词稍有改动。从明代文献记述来看,都普遍认为铁柱乃是诸葛武侯南征后所立的纪功之柱,这种对铁柱立柱之说的态度也反映了部分成为中原王朝统治阶级的士绅群体对白国谱系的回避 [11]。

明代祭柱的主体也有所变化。明天顺五年(1461)白族学者杨森纂《故安人车氏墓铭》载:“赵州白崖铁柱邑金牌杨氏,自蜀汉武侯建铁柱,封张氏为酋长,以杨氏为武将,宰守斯土。迄蒙段继立,杨氏韬略传家。元世祖驾至大理,赐杨氏明珠、虎头、金牌,掌僰爨军。” [12]车氏为元梁王之后,而铁柱邑杨氏为白蛮大姓,自蜀汉以来历代显贵,至明代仍担任要职。车杨联姻后,以白族取名风俗取名为车观音金,说明至少到明天顺间白崖铁柱周边村落仍有白蛮大姓(杨姓)的居住。嘉靖《大理府志》卷二《地理志》也载:“白崖迷渡,聚落如一小县,去州治甚远,其人好田,然山禁弗严,有弃木。”至明嘉靖年间,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屯田,弥渡白崖的村落人口激增,多以耕田为业,故此时土著(白人)因融入汉族之中而逐渐减少。到明万历四年(1576),据李元阳纂的《云南通志》卷十二《祠祀志·大理府》载:“铁柱庙,在州南百里白崖川。武侯擒孟获,立柱纪功,后人建庙。蒙化、景东、洱海、赵州等处军民咸祀之。” [13]明洪武以来,弥渡坝区成为大理卫、洱海卫、蒙化卫和景东卫的军民屯守的重要地带,到了明万历年间“蒙化、景东、洱海、赵州”等处迁移而来的汉族军屯、民屯户和土著成为南诏铁柱祭柱的主要群体。

(四)清代南诏铁柱文化传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黄元治七律诗《过铁柱观》云:“铁柱题非纪汉年,白王重铸亦伪传。改元建极从蒙诏,入寇酋隆死蜀川。野老只知诸葛迹,淫祀未付祝融烟。”黄元治时任大理府知府,其认为“铁柱为蒙氏十一世主景庄王所铸造”;清道光八年(1828)阮福的《滇南古金石录》跋也云:“此柱所镌文不言武侯,亦不言重铸,岂细奴逻所铸已坏、而世隆別立此柱耶?滇中金石文字,元以后者颇多,而宋以前绝少,此柱文出于唐时,最为稀有,故手摹而列之于右。”说明清代学者已普遍认为“铁柱为蒙氏十一世主景庄王所铸造”。

清代祭柱的主体,据清康熙《大理府志》卷十二《风俗》载:“赵州……类多汉人。”说明至清初赵州(弥渡属)之地多为汉人;康熙《大理府志》卷三《祠祀》“铁柱庙”也载“远近蛮民至今奔祀” [14],说明清康熙间南诏铁柱祭柱的主体演变成了离铁柱庙较近的山区土民(以彝族为主)和较远的蒙化、洱海、赵州等处军民;清中期以后,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弥渡人师范的《建宁杂诗》云:“白爨遗踪已就湮,青山无语对红尘。他年果作先贤传,何处能寻土著人。” [15]表明至清乾隆时期弥渡坝区土著(白人)已经很少,而今天的弥渡坝子也多以汉族为主。所以,有学者提出了明清以来弥渡白族逐渐“农村白变汉”的观点。

三、结语

南诏铁柱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且有广泛的影响力。新时代的博大包容也赋予了南诏铁柱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所表现出来的向上向善、歌颂团结和平的景象,体现的是各民族和谐共融共建。

参考文献

[1]陈文修,李春龙等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271+274.

[2]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3.

[3]欧阳修纂.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6315.

[4]弥渡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弥渡县地名志[M].弥渡县人民政府出版,1984.

[5]阮福撰.滇南古金石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94.

[6]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综合研究[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67:40.

[7]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2.

[8] 李京撰,王叔武校注.云南志略辑校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86.

[9]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89+70.

[10]刘文征撰,古永继校点.滇志·卷三·古迹·大理府[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143.

[11]杨森撰.故安人车氏墓铭[M].杨世钰.大理丛书·金石篇.卷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6.

[12]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1072.

[13]杨世钰主编.大理丛书·方志篇 卷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3+142+307.

[14]杨锐明等选注.历代白族作家丛书·师范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5.

[15]杨美芳.白族古碑《故安人车氏墓铭》的研究[C].王伟,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6辑,民族出版社,2017:20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90—),女,汉族,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

Hash:631a57832baba0d4fc6571119efd06e36f4b1268

声明:此文由 藏书老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